物联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提升电信市场盈收

    2022-08-11 17:21

     引言: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电信业务收入在2022年上半年内平稳增长,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务,上半年共完成相关业务收入1624亿元,同比增长36.3%。其中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9%,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139.2%和56.4%。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对各类终端设备赋予网络功能,利用传感器、通信网络、软件、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链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并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分析及反应的服务系统,在互联网及通讯网络的基础上,推动各行业数字化及自动化发展。在实现物联网以前,互联网中的信息前端创建及采集全部由人来完成,后续通过人的指令来对物品进行操作,而物联网能够在感知层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感应器等信息传感器设备,获取及录入前端数据,并运用传输技术与平台系统,把物品链接到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使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自动的链接与自主运营,例如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及管理。

     物联网的结构:

    图1: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的结构分为四个层面,即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及应用层。感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前端采集,通过基础芯片、传感器、执行器、RFID、二维码等工具从物理世界中提取信息。传输层负责将提取的信息进行传输到平台层,传输层包括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并分为短距离传输及长距离传输两种类型,使用硬件载体、软件、卫星物联、量子通信等渠道进行。平台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平台类型,即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应用使能平台及业务分析平台。应用层在物联网的终端,负责将平台层分析处理后的解决方案应用于具体行业及领域,细分市场包括有物流、交通、安防、能源、医疗、建筑、制造、家具、农业等,应用层面按照驱动因素主要分为三种,即消费驱动应用、产业驱动应用及政策驱动应用。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图2:物联网发展路径

    物联网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1991年至2004年为萌芽期,从2005年至2008年为初步发展期,从2009年至今为高速发展期。物联网初始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Kevin Ash-ton教授于1991年提出,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书中提出物物互联的构想,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定义物联网为把所有物品通过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提出“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由此,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扩大了应用范围及频率。2007年,第一步iPhone手机显示出通信联网设备的全新方式。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于2008年在瑞士苏黎世开幕。2009年开始,物联网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世界各国开始加大相应的关注度及战略性布局。2009年1月,美国将新能源及物联网定位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同年6月,欧盟发布物联网行动计划,8月,中国提出“感知中国”,即中国发展物联网的一种称呼,并在无锡市由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学术机构、相关产业链运营商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近年来,物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及升级。2013年,谷歌眼镜的发布开启了可穿戴技术的篇章。2016年,NB-IoT,即窄带物联网,蜂窝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进入规模化的商用阶段。窄带物联网技术很大程度的延长了电池寿命,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覆盖。2018年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即5G,逐渐进入产业应用阶段。5G在原先技术上,扩大了应用覆盖面广度,降低能耗,增加高速稳定的特点。

     物联网发展的宏观因素:

     国家政策对物联网产业的有力支持:

    2010年“物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2012年,发布《“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规划预计国内物联网市场于2020年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并由发改委及工信部共同推出《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以物联网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2020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提出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新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物联网建设,推动5G网络应用,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同时,制定物联网与垂直行业融合标准,面向不同垂直行业应用环境及业务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升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产业数字化,例如在智慧医疗、工业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治理智能化,例如公共设施管理及环保检测等,及生活智慧化,例如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设备。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