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推动博物馆产业向好发展。中国博物馆的核心发展目标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本文将围绕博物馆行业的定义与分类、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研究内容展开,为大家提供具有深度的观点与洞察。
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
中国政府将博物馆的机构属性确定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要具备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三大特点。
博物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体现在向社会开放博物馆资源(如展览、藏品等),并保障公众均等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包括征集、保存、保护、研究、展示等。博物馆建设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1)保护、研究和延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成为地区文化传播、社会教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的公共平台。
中国博物馆的分类
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34.8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14.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6%。随着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发的持续深入,政府逐年加大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
根据博物馆收入测算,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234.85亿元到2020年增长至314.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6%。预计2025年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97.7亿元,2020-2025年将保持9.6%的5年年复合增速。
目前中国大多数国有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为财政拨款。随着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发的持续深入,政府逐年加大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政府补助资金由2016年142.5亿元上涨至2021年308.45亿元。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博物馆营业时间减少约50%。抗疫期间,大量博物馆积极尝试提供线上服务,如在线展览、直播等。2020年中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博物馆业发展趋势
智慧博物馆将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以文物资源为中心的展陈模式,通过感知设备、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为观众带来交互式、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应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打造智慧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是传统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的有机结合。智慧博物馆可将博物馆业务数据化,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应用等功能。智慧博物馆可实现博物馆藏品展示、文物保护、观众服务、教育研究、综合管理等业务智能化。
博物馆智慧化主要体现在四大发展趋势。
其一是智能导览。通过Wifi室内定位技术、i Beacon定位技术、RFID定位技术等多种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推出个性化智能导览系统,大幅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和质量。观众可根据个人偏好, 如选择最短路径、沿途文物最多、参观人数最少等指标,通过微信小程序、APP上的导览系统生成个性化游览路径。同时,观众可通过发送编码、扫二维码、图像检索等方式,主动获取想要了解的展品的图文、语音和视频等信息。
其二是数字化互动展陈。三维动画技术能够使藏品以生动、逼真的数字形态,呈现,也可辅助体感交互功能及AI技术,使藏品随着观众的动作而变化。同时,观众可通过交互式体验,加深观展印象,更深入地学习文物的内涵和价值,此外,故宫博物院打造了沉浸式数字展厅——端门数字馆。通过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等技术让观众能够全方位鉴赏质地脆弱、无法展出的珍贵文物,例如3D复原的乾隆书房三希堂。
其三是AR、VR、MR展陈。AR是增强现实技术,博物馆通过AR技术,可让观众通过手机看到展品的复原面貌,观赏到暂时无法展出的珍品。VR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创造三维的虚拟世界。通过VR技术,博物馆可向观众再现历史场景,还可“复活”展品与观众互动。MR为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画面和现实场景融合生成全新场景。博物馆通过MR技术,可使实体展品与虚拟画面进行虚实融合与互动,帮助观众了解文物的历史故事,体验特色的交互式观展模式。
其四是“云”展陈。“云展览” 灵活性极强,疫情下可让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云观展”体验,它 使用360°全景展示、VR、AR、3D建模、图像识别等技术以及图文词条、语音讲解、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呈现展品、展厅。上海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推出云展览“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观众可欣赏董其昌名作的高清大图,并体验全景漫游,跟随董其昌乘小船,三次南下游历山川名胜,欣赏董其昌沿途创作的书画。
结语
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234.85亿元到2020年增长至314.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6%。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打造智慧博物馆,为观众带来交互式、沉浸式的观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