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改革将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到2025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成熟定型,使价格杠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那么,此次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如何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老百姓就医负担会有所增加吗?又该如何平衡好“医院看得好病”和“群众看得起病”的关系?
《方案》将医疗服务区分成两种类型,实行不同的定价机制:
一类是医疗机构普遍开展的通用型医疗服务,例如诊察、护理、床位等,对这类服务将制定统一基准价格。
还有一类是复杂型项目,比如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项目,对医务人员个人能力、医疗机构技术支撑体系的要求比较高。这一类服务由政府“定规则、当裁判”,引入公立医院参与,尊重医院和医生的专业性意见建议,更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昌松说:“过去强调将医用耗材合并在价格项目内打包收费,初衷是规范医用耗材合理使用,间接约束医用耗材费用过快增长,但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为了新耗材、新设备好卖,衍生出许多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需求,实际上有些产品创新性、经济性却不高,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负担。”
《方案》秉持技术劳务和物耗分开的原则,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回归服务计价单元的应有面貌。同时,国家医保局将分类整合现有价格项目,优化新增价格项目管理,引入创新性和经济性评价,保障患者及时获得更具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同时,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事前做好调价可行性评估;事中分析调价影响,重点关注特殊困难群体;落地实施时,做好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政策协同,将调价部分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建立5项机制,即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更可持续的价格管理总量调控机制、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形成机制、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严密高效的价格监测考核机制。
2. 强化3项支撑,即优化管理权限配置、完善定调价规则程序、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3. 统筹推进4项配套改革,包括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进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完善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投入机制、衔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
集采降价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的关系:
集采降价降费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为医疗服务价格赢得了改革的窗口,但两项改革各有各的内在逻辑,不是靠降价涨价进行医药费用平移、转换和腾挪,不是简单的“跷跷板”关系。公立医院已经全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集采降价节省公立医院采购成本,由此腾出的医药费用空间,首先要向群众释放改革红利,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医疗服务价格不是公立医院的兜底补偿工具,不能靠提价增收来盲目搞建设、扩规模。
下面我们用福建省三明市的试点案例来具体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区,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在福建省排名均靠后。作为昔日的重工业城市,三明市退休人员比重较高。医改前,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保基金浪费巨大。2010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达1.43亿元,2011年亏空扩大到2.08亿元,财政无法兜底,改革势在必行。
2012年以来,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再到组建总医院、医保基金“双打包”支付,三明医改已迈入“以健康为中心”阶段。目前,三明医改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医保多方共赢。今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指出:“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三医”联动,破除“以药养医”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三明医改的出发点。主要举措包括:
1. 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使其回归治病功能。
2. 调高医疗服务价格,更多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
由于挤压了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节约了医保支出,医保有空间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三明市先后实施9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涉及8421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约占价格项目库的93.96%。改革后,全市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从改革前的18.37%提高到2020年的41.5%。
3. 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实现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4. 最后组建医疗保障管理局,解决组织架构中的“九龙治水”问题。
组建总医院,医保基金“双打包”支付
在运行机制方面,三明市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了人力资源、医疗业务、财务制度、绩效考核、资源配置、集中采购、信息化建设、医保预付等八个方面的统一管理。同时,医保基金实行“双打包”支付,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医防融合,更加注重治“未病”
过去,三明市疾控机构弱化,疾控机构与医院各自为政,治疗与预防业务脱节。2017年以来,三明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医防协同融合作为巩固医改第三阶段的重要举措,持续推动总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疾控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起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融合服务新模式。主要举措包括:
1. 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纵向连贯。
2. 公共卫生机构、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横向协同。
3. 构建全人群健康管理模式。
总结
复盘三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限额和成本为关键词,医务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三明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过程中强调“限额原则”和“成本原则”,也就是
1. 所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增加的收入,应小于药品差异额减去财政专项差异补助金额,即不能增加患者负担;
2. 所调整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应大体等于该项目的成本,体现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
自 2013 至 2020 年三明历经 9 轮价格调整,从三历次调整结果来看,检查化验和药品耗材加成为主的项目价格普遍下降,而诊查治疗费、手术费和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普遍上调,平均整体上调幅度在 20%~30%左右。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实行之下,三明市样本公立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占比从 2013 年的 32%提升至 2020 年的 42%,并且扭转了三明市医药总费用连年快速增长和医保统筹基金亏损的局面,总量和结构都得到大幅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