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凝胶厂商蓝海击水,谁将浪遏飞舟?重点关注8家明星企业

    2023-12-08 10:37
    头豹研报

    2023年中国气凝胶行业研究报告:蓝海击水,浪遏飞舟(市场分析篇)<独占版>

    2023-11-09



    如需进一步了解与此研究相关的信息或参与其他相关研究

    请扫码联系头豹研究院工业团队

     

    气凝胶是一种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目前已在包括建筑、石油工业、航空航天、冷冻科学、医疗和能源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绝热性能和轻质特点使得气凝胶成为许多应用中的理想材料。

     

    随着下游需求的急剧增长,各类企业纷纷进入气凝胶行业,新涌现的企业来自不同背景,包括工程装备企业中国化学、传统煤化工企业华阳新材、化肥企业华昌化工、汽车制造企业泛亚微透、有机硅企业晨光新材和宏柏新材等,加速了行业发展步伐。

     

    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气凝胶属于硅基气凝胶,硅基气凝胶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无机硅源和有机硅源,以及中游的气凝胶材料和气凝胶制品的生产。

     

    头豹研究院特此重磅推出「头豹行企指南」,一图介绍中国气凝胶行业明星企业。

     

    中国气凝胶行业明星企业

    (排名不分先后)

     

    埃力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气凝胶绝热材料企业,下游应用广泛

     

    埃力生拥有30项有效授权专利,还通过PCT申请获得了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际发明专利授权。此外,他们还参与了制定了多项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如《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气凝胶绝热材料》、《疏水二氧化硅气凝胶粉体》、《气凝胶中空玻璃》、《动力电池用气凝胶隔热片》、《耐火型气凝胶复合制品》、《低温用气凝胶复合毡》等。

     

    纳诺科技—覆盖完整技术路线,拥有气凝胶绝热毡S级产品批量化生产的能力

     

    纳诺科技在技术创新方面位居行业前列,有能力批量生产S级气凝胶绝热毡产品,并掌握超临界和常温常压两种气凝胶绝热毡的生产工艺。研发中心由知名专家、教授、博士等组成,专业技术人员占据公司员工总数的30%以上。公司设有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公司已获得25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

     

    金纳科技—成熟的建筑和工业绝热方案提供商

     

    金纳科技是中国早期的保温材料生产企业之一,为建筑和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节能绝热解决方案的。2010年公司开始研究保温隔热的材料气凝胶,年高性能气凝胶毡产能达到20,000立方米,已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气凝胶企业。

     

    中凝科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完整的技术路线,实现气凝胶连续化、规模化生产

     

    中凝科技是国内早期推动气凝胶技术产业化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专注于气凝胶材料的生产、制备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公司业务涵盖了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此外,公司还被广东省认定为气凝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21年获选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

     

    爱彼爱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涵盖生产、加工环节的一体化

     

    爱彼爱和以气凝胶材料为基础,专注于提供锂电池安全防护以及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绝热和节能材料,同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公司在国家级工业园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建了一个年产两百万平方米气凝胶及复合材料的生产线,而在二期建设完成后,其产能将翻倍增长。爱彼爱和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包括气凝胶工业化核心技术和锂电池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公司已获得了50多项专利授权。此外,该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列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

     

    航天乌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备军工技术和航天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国产化

     

    自1996年进入超临界流体技术领域以来,航天乌江公司一直依托军工技术和航天品牌优势,积极推动国产化的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它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第一批成员之一。目前,航天乌江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气凝胶制造商之一,采用了萃取技术来生产气凝胶。

     

    泛亚微透—泛亚微透拥有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泛亚微透是一家专注于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新材料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专注于核心技术,包括ePTFE膜和SiO2气凝胶。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新能源动力电池、服装、军工、航空航天等。

     

    晨光新材—具备上游原料优势,产能规划居行业首位

     

    晨光新材是中国功能性硅烷行业产品最为丰富、产业链最长的生产厂商之一,晨光新材通过其现有的硅烷产业链,积极进入气凝胶产业,其中包括“年产2.3万吨特种有机硅材料项目”、 “年产30万吨功能性硅烷项目”以及“年产30万吨硅基及气凝胶新材料项目”。这些规划项目合计产能高达33.5万立方米/年。产能建设完毕后,晨光新材将成为产能最大的气凝胶龙头企业。

     

    明星企业上榜依据:对行业竞争的判断


    短期:看干燥技术的突破与产能爬升情况

     

    干燥阶段的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将直接影响最终气凝胶的性能表现。中国气凝胶企业的技术路线因此被分为不同的派别,通常根据其采用的干燥技术路线和合作机构来分类。这些企业往往起初是通过与学术界的合作引入干燥技术而开始研发气凝胶。

     

    纳诺科技于2004年开始采用清华大学开发的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随后在2007年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了常压干燥技术。广东埃力生采用的技术源自国防科技大学,以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为主。贵州航天乌江,由中国化学参股,其采用的二氧化碳超临界技术来源于航天三院,华陆新材的工艺技术也得益于航天乌江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气凝胶产业在三种不同的干燥技术路线上并行发展。然而,由于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在综合性能上具有优势,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产能主要以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为主要工艺路线。不过,各种干燥工艺各有各的特点,常压干燥成本最低,安全性最高,而乙醇超临界干燥在生产效率方面表现最出色。不过,产品性能方面,乙醇超临界工艺相对二氧化碳超临界和常压干燥略有劣势。

     

    中期:看产业链分工

     

    当大多数行业中的公司都克服了干燥过程的技术难题,生产出了相对均匀的产品后,我们认为未来产业链中的分工将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气凝胶产业链主要分为生产企业、加工企业以及生产与加工一体化企业。在中国,除了纳诺科技和爱彼爱等公司既可以生产又可以加工气凝胶制品之外,埃力生等企业则专注于提供气凝胶材料,然后由加工企业加工成特定的制品。

     

    在气凝胶产业的早期发展阶段,不同公司生产的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主要在生产企业手中,但随着大多数公司在生产环节取得突破,生产出相对均匀的产品后,客户资源将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那些同时涵盖了生产和加工环节的一体化企业既能控制生产过程,又能直接与终端客户进行互动,从而在气凝胶产业的中期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

     

    长期:看原料自给优势

     

    鉴于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超过50%比重,一旦气凝胶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原材料的自给能力将成为气凝胶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现乙醇及氯化氢双循环的硅烷企业能够显著削减成本。对于硅烷企业,如果能够同时实现乙醇及氯化氢的双循环利用,那么气凝胶原材料的成本将大幅缩减,降至接近硅粉的成本水平,实现成本降低。

     

    关于头豹行企指南

    「头豹行企指南」是头豹研究院推出的企业筛选模型,此模型基于头豹深度行业分析报告,结合一手与二手研究方法,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构建符合行业特性且专业科学的评价指标。该模型结合行业专家及专业分析师团队评价进行分析,侧重梳理各行业的明星企业,整理行业风向标。

     

    「头豹行企指南」关注的是技术目前已取得实质商业化进展的公司,被选中的公司已有稳定客源且已发布相关产能基地投建计划。但此指南并不是详尽无遗的,市场上还有部分公司因公开资料未披露或分析师未触达等原因而未被包括在内。若贵公司未被此次指南覆盖,欢迎联系我们参与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与此研究相关的信息或参与其他相关研究

    请扫码联系头豹研究院工业团队

     

    本文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气凝胶行业研究报告:蓝海击水,浪遏飞舟(市场分析篇)与(应用领域篇)》深度梳理了中国气凝胶行业的产业链发展情况、技术路线、厂商产量产能布局与行业竞争格局,并分析气凝胶在动力电池领域、整车防火领域、油气管道领域与建筑保温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市场发展情况。

     

    关于市场更具体的情况,欢迎查阅报告进一步了解

    获取报告请扫描二维码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