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4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首届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ESG可持续发展大会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圆满举办。本论坛由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国药励展、华夏大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头豹研究院、中国企业评价协会ESG专委会、Wind ESG评级作为学术支持单位,深度参与本次论坛。
头豹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晓骋受邀出席活动并发表演讲,与各位专家学者及到场嘉宾共同见证《2024华夏大健康ESG白皮书》的正式发布。
头豹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晓骋
杨晓骋指出,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国资委于2022年成立了社会责任局,重点推进“双碳”工作,这对企业、机关部门、投资机构践行ESG理念、落实ESG评级形成正向推动作用,ESG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ESG管理水平是当下全球投资者衡量上市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和投资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推动上市公司ESG披露率连年上升。
基于此背景,本白皮书从中国大健康产业在ESG中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关键维度的发展现状着手,深入分析了国家战略支持、可持续发展需求等影响产业发展的诸多社会环境因素。
ESG简析
杨晓骋认为,发展大健康ESG的重要性在于,大健康产业具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优势,但存在购买渠道有限、产品负面新闻频发以及行业玩家众多、产业链高度分散的三大痛点。
通过ESG评价指标可以直观展现一家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管理水平,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锚定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
大健康企业ESG报告披露
随后,杨晓骋从目前中国大健康企业ESG报告的披露情况,对不同行业横向比较分析,他表示,按中国ESG披露的企业市值看,前十大企业中无医疗保健类企业,主要被消费品、金融和通信服务类公司占据头部位置;按中国ESG披露的报告数量看,医疗保健类占据中国总体数量的7.1%,位居第6位,与披露数量最多的消费品行业相差约3.4倍。
再深度聚焦于大健康行业中的各细分赛道,其中,制药行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研发周期长、环境保护要求高、社会责任大等特点,与ESG的核心逻辑和规则高度契合,目前在大健康ESG信息披露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其ESG信息披露比例高达43.1%,是排名第二的医疗保健器材行业披露量的2倍有余。
社会环境变化
杨晓骋指出,从全球年度碳排放情况来看,亚洲碳排放量占据全球同期水平的53%左右,为全球最大碳排放总量地区,但由于亚洲人口占据世界总量的60%,因此人均碳排放量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国是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且近年排放增量较快,2022年中国大陆的碳排放量为114亿吨,占据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观察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碳排放量在2015年和2016年经历了短暂的下降,但自2017年起,排放量再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方面,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从全球累计碳排放总量来看,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已累计排放超1.5万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美国碳排放累计总量居全球第一,占据全球总量的25%左右,是位居第二的中国市场的两倍。因此,碳排放过多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ESG行业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增加,不仅反映了其对国际社会责任的积极响应,也成为实现国内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随着国家层面对ESG实践的不断加强,预计中国ESG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层次的行业融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ESG披露标准
杨晓骋进一步指出,为应对严峻的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国际上针对ESG信息披露方面制定了相应标准和准则,当前国际上ESG信息披露较为成熟标准的国家或地区有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
从2023年中国企业在港交所的上市动态显示,中国大健康产业的首次公开募股活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特别是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自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实施上市规则改革之后,已有124家大健康领域的企业成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直至2023年,这一上升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全年共有13家大健康企业在港交所顺利完成了IPO,反映了市场对于该行业的认可和期待。
鉴于全球资本市场对企业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为适应海外市场的监管要求,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采纳国际ESG披露标准。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监管标准,提升全球竞争力,还能够增加其在国际投资者中的吸引力和信誉。随着ESG实践深入和信息披露的不断强化,中国大健康企业将有机会更加充分地展示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进一步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塑造积极的品牌形象。这不仅有助于企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贡献。
中国ESG评级系统化国际化
杨晓骋介绍道,大健康产业涵盖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多个领域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整合优势可提供更为全面、连贯的健康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中国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未来重要趋势。目前中国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暂未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从ESG评级的工作全流程看,数据采集和信息归纳、指标的选择与设置、评分评级等维度将评级结果指数化,从而形成投资矩阵。根据市场调查显示,无论是专家或是投资者,均看重评级指标的覆盖率、使用方法、数据质量安全以及研究经验丰富的团队质量等,这也驱使着各类评级体系需要统一化、系统化以满足市场需求。
再对比中国ESG评级体系看,各类机构在ESG 指标的设计上,尤其是各个细分维度在指标的数量和设计思路不尽相同,这将会导致评级结果的最终偏差,无法全面的真实的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对于中国本土评级机构来说,急需建立本土化的系统性的评级体系,也需要提高ESG信息质量核心竞争力。
最后,杨晓骋指出,鉴于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个成熟且权威的本土ESG评级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构建一个既系统化又具有国际视野的 ESG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群体对于全球化标准的需求,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随着这一体系的逐步完善,预计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国际合作。
本文推荐阅读
如您想阅读更多内容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