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725字,精读时间:5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市场简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对中国航天行业的影响分析》,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集“环绕、着陆及巡视”于一体,“天问一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跨越式成就
2021年6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标志着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后,沿地火转移轨道飞行近7个月,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并在完成第4次中途轨道修正后被火星引力成功捕获。随后探测器制动进入火星环绕轨道,采用自身搭载的雷达及光学相机对火星表面进行基础观测以确认最优着陆点及着陆窗口。火星距地球最近距离约为5,600万公里,地球控制室接收“天问一号”探测器信号后再将指令传送回探测器,往返需约40分钟,叠加远距离通信存在的信号衰减等因素,火星探测任务对通信及控制技术要求极高。
受限于地球控制室难以实时监察及操控,“天问一号”探测器完全独立自主完成火星着陆全过程。2021年5月15日,环绕器与着陆器及巡视器分离,开始进行火星着陆。距火星表面125公里高度,“天问一号”以11.2°进入角度及每秒4.8公里速度进入火星大气,火星大气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约1%,因此大气对探测器减速作用较小。“天问一号”通过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及火箭反推动力减速等组合方式减速,叠加接近火星表面时的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等方式,将探测器速度于9分钟内降至零,成功着陆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端,中国成为唯一首次进行火星探测任务即完成“环绕、着陆及巡视”三大任务的国家。
火星探测意义重大,但技术难度极高,全球多国尝试失败,成功着陆率仅为21%
人类探测火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及苏联的太空争霸,两国先后发射空间探测器进行火星探测。苏联于1960年发射全球首颗火星探测器“火星-1960A”失败后,美国“水手4号”于1965年成功传回全球第一张火星表面照片,正式开启人类对火星的探测。截至2021年6月13日,火星探测任务共计实施约47次,其中美国22次、苏俄19次、欧洲2次、中国1次、日本1次、阿联酋1次及印度1次,任务成功率仅约47%。成功着陆于火星的探测器共10个,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率仅为21%,其中“海盗1号”、“海盗2号”等9个火星探测器均为美国研制,以及中国首次自主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火星表面环境复杂,通信及控制等技术难度极大,探测任务失败概率高。1971年,苏联的“火星2号”及“火星3号”相继进行火星着陆任务,因遭遇火星沙尘暴,“火星2号”着陆失败,而“火星3号”于成功着陆后20秒即失联,苏联距离首次完成“环绕、着陆及巡视”三大任务仅一步之遥。此外,欧洲航天局分别于2003年及2016年尝试火星着陆,均因故障而失败。2020年,欧洲航天局的ExoMars 2020因降落伞测试失败,错过2020年火星每隔26个月的发射窗口,改期至2022年。在火星环境复杂及探测技术要求极高背景下,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计划即完成“环绕、着陆及巡视”三大任务,在行星探测领域迅速跨入全球先进行列。
随着火星探测任务持续发展,深空探测将成为全球航天行业发展重要方向
美国凭借22次火星探测任务及9次成功着陆,在火星探测及研究领域远超其他国家。美国通过研究多次火星探测结果,认为火星曾存在水及甲烷,并对火星的表层成分及大气成分进行基本分析,通过在实验室模拟火星环境及土壤,以探索在火星种植实物的可行性。火星较太阳系内其他星球更具科学探索价值及条件,离地球距离更近且环境复杂程度相对较低。通过进行火星探测,有助于人类了解地球演化的过去,如为何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等问题,帮助人类探索地球及人类自身的未来。此外,伴随火星探测任务的不断推进,将带动航天产业链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有效推动产业链各个环节日益成熟及完善。
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行星探测是全球航天行业深空探测系统中重要的细分领域,FY2019-FY2025,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深空探测系统领域的预算拨款要求占总预算近40%,NASA的行星探测计划Moon-to-Mars项目预算中,深空探测系统占比约70%,预计未来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系统将持续推进,人类对地球及宇宙的探索亦将不断深入,进一步带动全球航天行业的发展。
深度见解:以火星探测为行星探测领域的重点,将有效推动中国航天行业发展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继探月工程后在宇宙探测领域的又一大突破,火星距离地球最近距离约为5,600万公里,地火距离约为地月距离的143倍,因此探月工程中用于搭载“嫦娥系列”的“长征3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难以满足火星探测计划。为推进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实施,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一步发展,研制出具有更高运载能力及更强推动力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持续带动配套产业不断成熟。
“天问一号”作为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共计搭载13种科学载荷,以完成对火星进行地质地形、物质组成等方面的工程目标及科学目标。“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工程目标主要包括突破火星制动捕获、火星着陆、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核心技术,以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此外,“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可帮助中国建立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预计将加快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及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重点推进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行星探测、月球探测、载人航天、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卫星互联网等重大工程,中国航天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重点关注企业
通过深度研究中国航天行业优质企业,头豹建议重点关注中国卫星[600118.SH]、北斗星通[002151.SZ]、航天机电[600151.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