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的前世与今生

    2022-06-29 14:20

    互联网形态从Web1.0到Web2.0的演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到应用层面的创新不断;用户的创作和建设力受到了一定的监管及制约,这一局面将在Web3.0时代发生深刻变化。

     

    Web1.0-2.0 时代,以互联网巨头为核心,形成多个生态圈,核心互联网公司对数据、价值和网络效应具有垄断性,生态之间存在着强大的隔阂界限。此时的网络具备基本的展示与连接功能。信息是只读的,网页是静态的,只能用来搜索信息和浏览信息,用户的大部分上网行为是收发Email邮件、使用导航浏览器访问Yahoo等门户网站。动态可读写的网络出现,首先诞生的问答式、交互式的门户,如维基百科、博客,拓展出来的丰富信息为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用户。交互式内容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从个人到平台再到个人的传播路径。

    Web2.0的繁荣开启了众多社交互动和在线经济的互联网巨头崛起的时代。

    Web3.0时代 ,用户数据隐私将通过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储等手段得到充分保护,内容和应用将由用户创造和主导,充分实现用户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的价值。web3.0是基于现在的互联网(web 2.0)的全新网络发展水平。Web 3.0将使用全新的范式来覆盖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局面,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目标是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数据确权与授权,实现去中心化运行、隐私保护与抗审查。Web3.0 的应用将打破 Web2.0 的生态圈界限,应用之间的复合性、组合性将不受限制,用户在 Web3.0世界将以开放的姿态驰骋,在隐私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创造力,推动 Web3.0世界更多创新应用发展和内容创建,同时流量价值将回馈给用户和社区。


     

     

     

    Web3和元宇宙的概念描述比较相似,让许多人都认为这二者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Web3和元宇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区别又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元宇宙作为“宇宙”这样的宏大的概念,元宇宙并不是指代一种技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或者是虚拟世界。然而一个虚拟世界要建设谈何容易。因此,目前许多的元宇宙相关项目都仍然停留在概念炒作的阶段。

    那么,元宇宙的真正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知名游戏开发商Epic Games的首席执行官Tim Sweeney 表示,元宇宙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参与式媒介,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创造、分享并从中获利。元宇宙并不等同于虚拟空间、虚拟游戏、虚拟平台,它不会只由一家公司控制,用户的数字化身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平台之间穿梭,每个人将拥有自己的通用身份、通用钱包。

    而Web3的概念则是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虚拟形象在亚马逊的虚拟商店里买衣服,然后再穿着这身衣服去迪士尼的虚拟乐园里买票游玩,再把游玩记录传送到虚拟社交媒体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需要去每个平台上注册不同的账号,不需要用不同的结算方式,不需要任何第三方验证,所有的数据都将记录在同一个数字身份的账号之中。Web3 的理念是创造一个更加民主化的互联网。没有一个实体可以控制信息流,更不会因为坐拥硬件所有权的人能够“拔插头”就破坏网络。理论上,Web3中的应用程序运行的服务器、系统和网络,以及数据存储的地方,都将由用户自己拥有,用户投票决定网络的规则和条例。

    元宇宙是个虚拟世界,而Web3则是理念或者愿景。元宇宙理念跟Web 3一脉相承,而Web 3就是元宇宙持续运行的基石。元宇宙有几个重要元素:分布式数据库、加密技术、边缘计算等底层技术。有了这些技术的成熟化才能说是Web 3时代的到来。最终以上这些技术再加上显示技术(AR/VR)、人工智能等才可以说元宇宙完成落地。

    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确实有交叉。用于构建Web3的技术,包括区块链和基于区块链的Crypto,如比特币和以太坊,以及NFT等都对我们在工作、娱乐、社交和学习中利用和体验虚拟世界的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基于区块链构建的Web3.0技术堆栈主要可分为协议层、应用层以及网络基础层:

     

    Web 3.0 技术堆栈主要可分为三层:协议层、应用层以及网络基础层。这一切主要是基

    于区块链构建的(当然协议层也可以有链下的辅助部分)。从应用角度看,Web 3.0 则涵

    盖DAO(及工具)、隐私、应用、存储和数据、游戏、创作者经济平台、社交等几乎覆

    盖Web2.0 的大部分领域。

    伴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蓬勃发展,近两年涌现了大量的Web3.0 应用,当然,这些应用

    最终也许大部分都是过渡期产品。甚至有些应用在经济模式、解决用户痛点方面存在着

    缺陷,并未体现出比Web2.0 更真实需求。

    无论如何,Web3.0 生态已现雏形,在不断的应用探索中,将一步步揭开Web3.0 的面纱。

     

    如今Web3.0已完成从0-1的转变,目前正处于从1-N的发展阶段:加密货币总市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同时,Web3行业价值加速得到资本认可,2021年起融资规模逐季度大幅增加。

     

    Web3.0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对比互联网人群规模,web3.0仅处于90年代末,百倍、万倍的投资回报将会被续写。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成熟,其行业价值和潜力得到科技投资机构的普遍认可,传统VC资本陆续涌入区块链世界。全球资管行业资金也加速涌入,投资在交易所、交易平台、基础设施和用户应用领域。

    Web3+应用+基础设施的故事,会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周期中得到更多资本的聚集

     

     

    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其发展以及普及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挑战。如今Web3更多的是在互联网技术圈和风险投资圈当中流行,离真正地大规模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当其冲的是技术上的挑战。提到Web3,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技术应用是区块链。Web 3离不开区块链技术作为“去中心化”架构的基石。而Web 3要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形态,需要一个高吞吐率低延迟的区块链网络,才能满足在Web 3上多样的应用。特别是在金融、数据交易等复杂应用场景,网络的吞吐量和延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应用的体验和适用的场景。然而,目前最强大的以太坊平台其吞吐量还难以应付目前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运算、交易等等。

    此外,想要实现越高的吞吐量,就需要更多的成本。是否有人能够愿意承担平台扩充的成本?Web2.0还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来消化这些成本,那么Web3的成本谁来消化呢?

    平台拥堵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平台是去中心化,但目前使用的人数仍然偏少。以太坊能够快速的完成交易,但使用人数相对于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来说少很多,因而目前可以实现差不多时间内完成交易。然而当Web3落地时候,更多人使用区块链网络支付就会造成支付拥堵。实际上目前以太坊就有发生平台拥堵,进而导致平台的手续费飙涨问题。目前比特币区块链每秒只能处理3-7笔交易,而支付巨头Visa的交易处理系统每秒就能处理数万笔交易。

    再来则是监管的挑战。无论Web3多么去中心化,监管问题始终是其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问题。Web3如何和政府的监管相结合,技术、法律和行政界共同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政策,将是Web3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Web3所提出的去中心化设想,在本质上就对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扎克伯格在多年前所提出的要建立Libra数字货币联盟(如今改名为Diem,2022年初宣布出售)时遭遇各国到极强的阻力,最后不了了之。如何建立一套与Web 3时代相适应的运行规则,各方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需要长时间讨论、摸索以及试错。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