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系统公告
panel标题
提示主题内容
关闭验证

人机验证

拖动滑块使图片为正

图片加载中...
刷新验证刷新
客服电话:400-072-5588
|
小程序|公众号|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头豹小程序头豹小程序

投射阅读

重新获取

微信扫码 关注头豹公众号头豹公众号
微信扫码 关注头豹服务号头豹服务号
文字纠错
欢迎来到
头豹LeadLeo
注册后,开启专业之旅
    6000+独家行研报告
    1,000,000+行研中间件
    涵盖3000+细分赛道
    500,000+自有专家库
    数、图、表一键搜索,
    在线阅读,下载报告
免费扫码注册登录
全站报告畅读
(独家版除外)
服务号二维码
二维码已失效,点击 重新获取
微信扫码 关注公众号立即注册登录
补全个人信息×
完善个人信息即可免费获赠50头豹点
(可用于兑换全站报告、数图表等)
  • 上传名片补全
  • 手动补全

相册选择

图片上传大小不能超过5MB

性别:
行业:
接受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向我推送优质订阅信息内容
引用授权说明:

本报告或文章可用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等一般性转载,或用于企业的公开市场宣传,或用于企业投融资咨询、上市咨询等用途。这些引用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产生额外的授权费用,头豹将根据您的引用需求向报告或文章发布者取得相应授权,并派专人与您进一步联系。

请务必如实填写引用需求并按授权范围使用本报告或文章,如头豹发现您最终的引用目的超出所引用需求相应的授权范围,头豹有权要求您停止引用并就头豹因此遭受的损失追究您相应的法律责任。

分享邮箱:

新能源汽车驶入快车道,“庞大产业链”哪些细分方向值得关注?| 头豹洞察发布会

收藏

新能源汽车驶入快车道,“庞大产业链”哪些细分方向值得关注?| 头豹洞察发布会

228
提示
您是否想更快速、便捷地将数据图表直接导入到文档中?使用头豹助手office插件,一键导入,灵活办公,高效开启!
不再提示



截至2023年7月,据中汽协数据,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产销459.1万辆与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0%与41.7%,渗透率也达到29%,继续延续亮眼成长。

 

在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势强劲的同时,也迎来政策利好。

 

6月2日国务院常委会确认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地位,同时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自2014年9月起实施,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前经三次延续将实施至2023年底。

 

免征购置税政策直接面向消费者,用户感知程度高,促消费效果明显,有望释放更大的新能源消费潜力。

 

发展至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路径如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征?庞大产业中的不同细分赛道又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8月23日,头豹研究院发布第十三期新能源汽车洞察研究成果,重点解读汽车座椅与超声波雷达两大细分领域,以下为第一手直播回顾,期待与您共同探讨。

 

如果您对相关报告感兴趣,或有意向采购,请扫码联系我们的客服进一步咨询:

 

 

汽车座椅研究报告分享

 

刘颀

头豹研究院TMT行业首席分析师

 

基本概念与分类

 

汽车座椅指汽车内具有靠背的坐具,属于汽车内饰,是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提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一般而言,汽车座椅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为驾驶员或乘客提供足够支撑;

(2)确定车上乘员的位置;

(3)确保驾驶员方便驾驶操作;

(4)在汽车转弯时提供足够侧向支撑;

(5)减轻长途驾驶疲劳。

 

此外,在安全性设置方面,当发生前、侧向碰撞事故时,座椅系统与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约束系统一起构成有效保护装置,降低乘员受到伤害的风险;当汽车追尾时,座椅靠背和头枕能保护乘员避免向后翻滚。

 

根据座椅调节机构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手动调节座椅和电动调节座椅(也称电动座椅)。

 

另外,汽车座椅还会考虑到舒适性、安全性、便利性设计,可能具备更多不同的使用功能,包括通风座椅、电加热座椅、零重力座椅等。

 

如今,汽车座椅正顺应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电动座椅、通风座椅、加热座椅、按摩座椅等都是汽车座椅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例如,通过智能检测乘员体型,汽车座椅骨架可以在8个甚至更多方向实现电动化调节,提高乘员的舒适度;智能化的坐垫振动提醒系统已经被开发,通过智能技术检测驾驶员状态,在其分心时振动提醒,有利于减少道路安全风险;智能化的自熄加热系统替代了昂贵的使用了银粉的电热垫,而是通过计算和评估电流和电阻变化,提前切断电源,避免自燃,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汽车座椅顺应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在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较传统座椅有进步,通过智能人机交互实现安全便捷的座椅体验,未来智能化功能将会进一步深化。

 

零重力座椅早在2013年由Nissan推出,其设计灵感来自于NASA的零重力环境下宇航员中性身体姿势研究,即零重力环境中的人体在放松且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出特定的姿势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身体抵抗重力的需要,从而减轻肌肉骨骼压力并减少横膈膜和脊柱的压力。

 

零重力座椅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具有调整座椅的断面和改进座椅骨架调节功能,采用弹性更柔软的泡沫,使身体最大限度地抵抗重力。

 

坐垫倾角调节依靠座椅半盆骨架绕靠背旋转中心旋转,采用电机驱动座盆前抬机构,通过前抬功能实现座盆旋转。

 

头枕方案采用四向电动头枕,可以上下前后调节,有利于不同人体头部与头枕的有效接触,并合理支撑头部。

 

为实现座椅腿托功能,腿托总成安装于座椅半盆骨架前端,采用电机驱动腿托内四连杆机构,实现腿托展开与关闭状态,该功能设计主要是方便驾乘人员躺在座椅上休息时候放松身体,同时腿托可前后调节,同时腿托的伸缩距离也可以调节。

 

汽车座椅价格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1)品牌与材质:汽车座椅的品牌与材质种类繁多,价格相差较大。一般,知名品牌的真皮座椅的用户体验感、舒适度都较高,价格也偏高,多装配于高端车型。

 

(2)功能:只具备普通功能的传统座椅价格较低,具有多重调节功能的智能座椅价格较高。

 

(3)生产工艺:座椅的生产工艺也会影响价格,如手工缝制和机器缝制的价格差异较大。

 

产业链情况

 

中国汽车座椅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座椅零部件;中游主要为汽车座椅总成厂商,可根据是否与汽车主机厂有直接附属关系分为两类;下游主要为汽车主机厂(前装市场),同时也存在后装市场消费。

 

从成本占比来看,座椅骨架与功能件约占30%,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同时,座椅骨架与功能件共同承担着承托和载荷传递的作用,是确保座椅强度和刚度的安全件。

 

电机现多用于电动座椅,大多数电动座椅由双向电机、传动装置和调节电路组成。双向电机产生动力,传动装置可以将动力传递给座椅,通过调节开关来调节座椅的不同位置。因此,作为汽车座椅调节的重要动力来源,电机也至少占成本的10%。

 

发泡和面套在决定座椅的舒适性和美观度上起较大的决定作用,对消费者的直观感知影响较大。

 

在发泡材料上,双硬度海绵在目前中高档乘用车中被大量使用,因为其能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座椅侧向支撑性。如上图所示,在靠背或座垫的不同区域,泡沫的压陷硬度不同,一般是与人体接触的区域,泡沫比较软,压陷硬度较低,增加乘坐舒适性;而在侧翼等区域,泡沫比较硬,压陷硬度较高,提高了座椅侧向支撑性。

 

在面套上,汽车座椅面料按材质可分为织物面料、人造革面料和真皮面料。座椅面料能为车内环境提供良好的氛围。此外,其原材料选用、装饰设计效果与车型、其他内饰紧密联系,会影响舒适、美观、安全、环保和成本。

 

中国汽车座椅行业中游为汽车座椅总成厂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本土汽车座椅厂商仍处于较弱势地位。

 

下游主要为汽车主机厂(前装市场),同时也存在后装市场消费。

 

1)汽车主机厂OEM:汽车主机厂通过招标与座椅厂商达成合作,一般达成合作关系后会形成较稳定的配套关系,直到新车型推出,产生新的招标时,才可能纳入新的座椅供给商。

 

汽车主机厂还会和座椅总成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子公司,在保持稳定供货体系和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渐显颓势、国内新能源汽车与造车新势力逐渐活跃的态势下,本土新兴座椅厂商能与新型汽车品牌合作,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配套体系和格局,加速国产化替代。

 

2)后市场:直接面向后市场的供货,一般要更贴合消费者的切实需求。

 

一方面,车企及二级配套市场都有座椅升级的方案和产品。升级的方向包括提高海绵质量和舒适度、增添功能性配件、智能电动升级等。

 

另一方面,儿童安全座椅等客户需求的特殊座椅也是许多座椅厂商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方向。

 

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发展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的政策利好包括: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带动上游的汽车座椅行业发展,以及国家对汽车制造相关行业提升国产化率的支持。

 

我国自21世纪初即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二十几年来在试错和试点中逐渐走向正轨,近年来终于迎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热潮。

 

汽车座椅作为整车的上游,借助新能源汽车行业东风迅速发展,且朝电动化、智能化、舒适化方向进行技术突破。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和认知水平提高,产生了车型迭代的要求,对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需求变大,对汽车座椅的需求和要求都提高。

 

从2017年至今,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不断攀高,在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市占率也持续攀升,从2.2%激增至2022年的25%以上。

 

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国民消费水平提高、国民绿色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已逐步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燃油车市场不容乐观,销量和市场都在逐渐下降。而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在提升。这说明新能源汽车正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汽车消费市场正在发生车型迭代。

 

传统燃油车市场的逐步退潮也意味着传统燃油车市场下形成的消费格局、制造格局都将发生转型。汽车座椅作为汽车重要零部件和配饰,其也在面临变化和发展。

 

由于汽车零部件与汽车整车厂之间存在的JIT经营模式,汽车整车的供需变化会传导至汽车座椅供应商的产销。同时,汽车整车厂议价能力较强,对汽车座椅价格影响较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汽车座椅作为汽车内饰的重要部分,在产业热潮和政策加持下,预计将快速发展。

 

2018–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座椅市场规模由 25.5亿元上升至16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3.6%;预计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1.5亿元,并以15.8%的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至2027年的 502.5亿元,增长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端渗透率已经突破20%达到25.6%,渗透速度远超预期,预计未来渗透率也将继续保持提升态势;

 

汽车座椅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的讲话清晰了新四化的概念,即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汽车相关产业纷纷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寻求技术突破和智能成长。

 

从汽车座椅技术角度,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未来汽车座椅将朝智能化、轻量化、安全化方向发展;从整体产品市场角度,未来汽车座椅行业国内领先企业依托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加大对中国市场开拓力度,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1)智能化:

 

智能座椅与传统座椅的区别在于它具有自主感知、识别、调节及学习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并满足乘员需求。

 

当前,汽车座椅智能化在调节方面已见成效,包括座椅靠背、头枕等部位的多向调节,以及加热、通风、按摩等舒适化调节功能。

 

未来,预计汽车座椅将进一步融入智能座舱,借助智能调节技术、健康感知技术等加强人机交互,为乘员提供定制化服务。

 

2)轻量化:

 

汽车轻量化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装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汽车座椅的重量占整车重量约6%,通过对汽车座椅生产工艺的改进,减轻汽车座椅的重量,有助于汽车轻量化的实现。

 

可实现方向包括轻量化骨架、轻量化材料、复合材料等。

 

3)安全化:

 

伴随着汽车的最高时速愈来愈快,汽车主机厂对汽车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汽车安全性被融入到整车项目开发和设计的每个环节。

 

汽车座椅是汽车中重要的被动安全部件,直接影响到司乘人员的安全问题。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座椅需保证司乘人员不偏离生存空间,座椅需具备支撑和约束功能,即汽车座椅需保证在事故发生时,司乘人员保持一定的坐姿,使其他主动或被动安全系统(如汽车安全气囊)发挥作用。

 

欲获取并阅读相关完整版报告

↓可扫码入群领取↓

入群

领研报资料

 

 

 

超声波雷达研究报告分享

 

付雪琰

头豹研究院TMT行业高级分析师

 

基本概念与分类

 

汽车传感器是把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向汽车传递各种工况信息的装置。汽车传感器可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分为车身感知传感器和环境感知传感器。

 

车身感知传感器提高了单车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使车辆具备感知自身的能力;按照输入的被测量不同主要分为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线加速度传感器、角加速度传感器、 空气流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从工作原理上看这些传感器大都采用MEMS方案。

 

环境感知传感器实现了单车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帮助汽车计算机获得环境信息并做出规划决策,为车辆智能化驾驶提供支持;环境感知传感器主要分为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红外雷达等。

 

下面看一下传感器如何应用于智能驾驶。驾驶自动化水平不断升级的趋势已经显现,L3级智能汽车的量产标志着汽车行业开始步入自动驾驶阶段。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在汽车的能源供给上进行更替,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智能化对非智能化的逐步迭代。

 

自动驾驶方案可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其中搭载的各类传感器属于感知层。

 

汽车智能驾驶需要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三大核心系统的高效配合。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探知周围的环境,决策层通过CPU、GPU等芯片完成信息融合、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并向执行层输出指令。执行层通过执行单元控制车辆的加速、制动及转向。传感器在自动驾驶的结构上属于感知层。感知传感器主要功能为对车辆周身环境进行探测识别,可看作车辆的眼睛。

 

而不同类型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的适用场景、受限场景、优缺点、成本等不同,彼此之间形成互补关系。环境感知传感器捕捉外界信息并提供给汽车计算机系统用于规划决策,主要包括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超声波雷达主要为车距安全保护、自动泊车系统。毫米波雷达主要为识别侧边道路使用者,实现盲点识别。摄像头主要为识别道路线、行人、路标、信号灯等信息。激光雷达主要为高精度识别周围物体。

 

细致谈一下超声波雷达的定义与分类。超声波雷达常用于泊车辅助预警和汽车盲区碰撞预警,是自动泊车系统的主流传感器。超声波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向外发出并接收超声波,根据超声波的折返时间来测算距离。

 

车用超声波雷达的探头工作频率有40kHz、48kHz和58kHz三种,频率越高、灵敏度越高、但探测角度越小,因此一般采用40kHz的探头。根据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不同超声波雷达可分为 UPA(超声波驻车辅助)和 APA(自动泊车辅助)两种类型;UPA安装在保险杠处以探测汽车前后障碍,APA安装在车身侧面以探测侧方停车空间。

 

单个UPA超声波雷达探测距离在15~250cm之间,单个APA超声波雷达30~500cm之间,探测范围更远。一套倒车雷达系统需要在汽车后保险杠内配备4个UPA超声波传感器,自动泊车系统需要在倒车雷达系统基础上,增加4个UPA和4个APA超声波传感器,构成前4(UPA)、侧4(APA)、后4 (UPA)的布置格局。

 

超声波雷达的技术路线。超声波雷达的技术方案,一般有模拟式、四线式数位、二线式数位、三线式主动数位四种,其在信号干扰的处理效果上依次提升。四种技术方案在技术难度、装配以及价格上各有优劣。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是“模拟式”技术路线,其优点为产品成本低,但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未来智能化趋势下,“数位式”技术路线会更受欢迎。

 

“数位式”技术路线下,信号数字化,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但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现阶段的工艺水平只能多数采取四线式做法。 

 

汽车传感器发展历程。从国内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1986年国家将传感器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到2000年传感器技术体系和产业初步建立,国产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进步。

 

2016年以来,国内传感器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受国内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传感器向着MEMS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汽车传感器的发展阶段分为结构型传感器阶段、固体传感器阶段、智能型传感器阶段。目前MEMS传感器、智能型传感器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汽车、安防医疗等行业。汽车传感器通常研发周期较长,如汽车MEMS类传感器从设计研发到最终全面商业化平均耗时28年。

 

在自动驾驶的层级结构中,汽车传感器处于感知层,产品附加值高,是实现单车智能驾驶的核心硬件。

 

产业链情况

 

超声波雷达行业的上游环节参与者原材料供应商,主要由芯片和传感器等原材料生产企业。除技术含量高、与安全性能息息相关的芯片依赖进口外,其他原材料均已实现国产替代。

 

中游环节主体是从事超声波雷达生产企业,分为国际及国内厂商,目前还是国外厂商领先,但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国内厂商开始崛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下游主要是汽车整车厂商,将超声波雷达产品应用于不同整车厂。

 

细看一下上游的几个原材料和设备。 产业链上游主要参与者为超声波雷达原料供应商,包括芯片供应商及传感器供应商,目前芯片主要依赖进口,传感器已经实现国产化,国产化替代进展良好,本土厂商的生产能力足以满足需求。

 

由于起步时间晚、汽车行业的封闭性人才缺失是中国雷达传感器用芯片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中国雷达传感器用芯片已逐渐实现技术突破,与国际一流水准的技术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国产率依然较低。

 

超声波雷达需要的芯片组合为“MCU+超声波雷达传感器芯片+PMIC(为MCU和传感器芯片提供电源)”。

 

汽车MCU芯片市场技术壁垒高、周期长、安全性强,国内厂商起步较晚,在车规级芯片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国家政策持续加持下,汽车MCU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加速,国内芯片厂商将迎来发展机遇。

 

2019年,中国车载芯片市场规模为23.13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42.74亿美元。

 

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球,其中智能传感器占比较为稳健,超声波雷达传感器是传感器占比较大的一种。

 

随着“十四五”期间发展5G、工业4.0的地位逐渐明确,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功能器件,未来市场规模还将逐步扩大。2019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4000亿元,其中智能传感器也呈现上升趋势。

 

超声波雷达生产商。超声波雷达生产商以国外厂商为主导,主要企业包括法雷奥、博世、TDK集团等,中国雷达生产商占有率较低,主要有奥迪威、辉创电子和航盛电子,国内外差距主要在于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已具备成熟技术,主要壁垒在车企认证。

 

相较于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国内外厂商超声波雷达技术差距较小,国内一系列企业自主生产的超声波雷达足以满足自动泊车和倒车等功能。

 

但目前ADAS零部件供应领域包括超声波雷达领域主要被国外巨头垄断,主流车企为保证汽车研发的顺利进行均有固定的供应厂商,我国自主企业获得车企认证难度较大,可进入的市场空间较小。

 

部分自主厂商在核心技术上竞争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提供完整的自动驾驶辅助方案,因此仅仅局限于二级供应梯队,利润空间有限。

 

产业链下游应用情况: 中国超声波雷达的销售方式可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特点划分为整车配套销售、4S配套销售、传统汽车经销企业经销及大众化消费市场四种,其中国际Tier1及中国Tier1企业均采用该销售模式。后两者销售模式存在利润被中间商摊薄、产品价格混乱、难以管控市场等缺陷,Tier1企业少采取该种方式,多适用于客户资源薄弱的小型企业。

 

超声波雷达行业可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汽车等多个领域,其中汽车应用占比高达95%,原因主要有两点:

 

1)需求端:中国汽车市场体量庞大,因此汽车级超声波雷达的需求是其他应用需求的数倍;

 

2)供应端:行业发展前期,汽车级超声波雷达产品附加值高于其他应用,大批生产企业通过转型涌入该行业,超声波雷达供应充足。

 

超声波雷达应用场景。测距功能是超声波传感器最主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功能,用于感知障碍物或周围环境位置、距离、液位、障碍物等的变化,是感知层的核心部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APA系统)、代客泊车系统(AVP系统)、盲区检测系统(BSD系统)、前碰撞预警系统(FCW系统)、倒车防撞雷达(PDC)、后排乘客监测系统 (ROA系统)、扫地/工业机器人/无人机避障、液位探测、异物探测等。

 

超声波雷达主要可应用于倒车雷达测距、泊车库位检测、高速横向辅助三个场景,其中倒车雷达测距为最基础的应用场景,仅需UPA就可实现相应功能,后两种场景为新开发场景,对传感器的要求更高,需辅以APA。

 

主流车企雷达应用方案。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汽车智能驾驶雷达包括摄像头、超声波传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传雷达等技术路线。不同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技术路线的优点、缺点、适用场景和受限场景不同。

 

与其他车载测距传感器相比,超声波雷达器具有成本低、数据处理简单、近距离探测精度高等优点。但超声波雷达存在测距短、无法精确区分障碍物、不适用于高速行驶场景等性能局限性。而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具有精密度高、检测距离远的优势,若技术提升成本降低将可能取代超声波雷达。

 

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发展趋势

 

雷达传感器能准确提供汽车行驶环境的相关数据,是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核心。随着未来超声波雷达的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应用场景有望向自动驾驶领域进一步拓宽,并在L3-L5级别的自动驾驶中起到更多作用。

 

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高速发展。简单巡航系统只需1-3个雷达传感器和1个辅助摄像头,而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需要6-10个雷达传感器(包括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及激光雷达)、6-8个辅助摄像头、即雷达传感器的数量是随自动驾驶等级提升而增长的。

 

在过去2-3年,雷达传感器已经成为汽车市场中增长最强劲的领域之一,未来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驱动因素——政策支持。自2010年物联网被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后,国家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传感器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专项政策,助力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与拓展。如2021年工信部提出,重点推动车规级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应用。

 

多传感器融合趋势。比起传统车辆,搭载ADAS系统的车辆需要安装更多传感器。多传感器融合成为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的核心驱动力。

 

短期内,传感器市场需求主要为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未来单一种类传感器无法胜任L4及L5完全自动驾驶的复杂情况与安全冗余,以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有望成为主流趋势。

 

前融合是未来趋势,最终实现软硬件解耦。前融合将所有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统一算法处理,降低了整个感知架构的复杂度和系统延迟。

 

前融合对于提高感知系统准确性和稳健性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实现多传感的前融合对于软件、硬件、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多传感器前融合是长周期目标,目前还属于智能驾驶发展初期,传感器本身硬件升级还有长足空间。

 

多传感器发展路径会趋向冗余再融合,在传感器搭载数量和性能升级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多传感器融合。

 

发展趋势-1:超声波雷达+视觉。从需求、智能化应用、技术发展路线、整车配置、成本等多方面考虑,“超声波雷达为基础+环视系统为辅助”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技术路线。

 

“超声波+视觉”融合方案,可拓宽超声波雷达系统应用场景,且具备技术及成本优势,中国及海外主要汽车厂商均布局融合技术的开发,并已经初步应用在其代表车型上,比如奥迪A8、特斯拉Model3等。

 

发展趋势-2:随着智能化发展,传感器的应用数量及领域也逐步增多,开发高性能、微型化、低功耗、集成化的产品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方面,相较于传统传感器的区别是为智能传感器内置微处理器,传感器多融合的形势,将信息整合处理,更好的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其次,传感器不断向精细化、集成化及组合化发展,传统国产替代需求的重要性正日渐突显。

 

市场规模:受益于中国汽车销量不断提升以及超声波雷达装配比率的持续上涨,中国超声波雷达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至2021年,中国超声波雷达行业市场规模从45亿元增长至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1%,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3亿元。

 

价格上,目前超声波雷达平均单价为100元左右,由于车载超声波雷达技术成熟、利润率低且未来几年的竞争加剧,规模效应下价格将进一步下降。数量上,平均每辆L2/L2+乘用车配置超声波雷达8-12颗。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传感器融合的趋势,超声波雷达也将持续向L4/L5级别的乘用车持续渗透。

 

竞争格局

 

国际Tier1具备多年发展经验、技术路线成熟(标准化、有延续性、有长期规划)、产品设计保持领先水平。

 

中国Tier1供应商采取跟随式开发模式,在产品的形态和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但相比于国际Tier1,服务流程短,能够快速相响应客户的需求,存在服务优势。

 

超声波雷达小型企业目标客户群体为小型整车企业,利润空间较低,行业内初创公司数量少,主要集中于自动泊车超声波雷达领域。

 

普通倒车雷达市场中,具备自主传感器研发能力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如博世、法雷奥及大陆等,已和下游整车企业形成深度、良好的开发合作模式,其技术、客户资源及成本优势将进一步保持,将持续在该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自动泊车超声波雷达具备传统倒车雷达不具备的与视觉系统融合的基础条件,符合汽车自动化及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路线,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目前国际Tier1及中国初创企业均积极布局该产品的研发。

 

企业案例

 

奥迪威成立于1999年,于2015年5月在新三板挂牌,2022年6月在北交所上市。公司从事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及相关应用的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智能仪表、智能家居、安防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公司经历四段发展历程,产品不断丰富。1999-2003年初创时期,以执行器为主营业务,进入汽车电子领域。2004-2010年产品升级期,逐渐以传感器为主营业务。2010-2016年为快速发展期,以客户为中心,多应用场景协同。2017-2023年技术升级期,公司进入消费电子领域,研发持续投入,技术升级。2022年奥迪威营收达到3.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15%,主要是由于下游受前期芯片短缺、上海等地区疫情防控等影响,国内乘用车市场景气度受挫,行业消减库存量。

 

奥迪威传感器产品主要是超声波传感器及其模组,包括测距传感器及模组、流量传感器及模组、压触及反馈执行器等,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

 

公司车载超声波传感器从2002年发展至今,经过了多次的升级迭代,2019年以来的产品均属于目前国内外主流产品,产品的迭代符合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公司自成立起深耕于超声波技术应用为主的传感器及执行器领域,建立起了从基础材料到传感器模组的全工序流程研发技术平台,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公司在核心技术掌握、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上富股份成立于1993年,公司主要从事智能驾驶传感器及感知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活动,是国内能实现覆盖智能驾驶传感器和感知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

 

主要产品为超声波雷达传感系统、车载影像监测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系统、车载影音娱乐系统及毫米波雷达探测系统。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主要包括视觉感知、超声波感知、毫米波感知和激光感知。公司一方面配套汽车主机厂提供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另一方面配合Tier1提供汽车智能感知系统所需的传感器、控制器等部件。上富股份与红旗、上汽、一汽大众、比亚迪等汽车品牌建立合租关系,成为其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系统的供应商。

 

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产品阵容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与软件服务系统、新能源汽车控制电子、汽车音响系统等产品,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29年的发展与历练,与国内众多的汽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里,国内销售额前20位的车厂中有18家为航盛电子的客户,市场覆盖率高达90%,市场占有率达25%。

 

目前公司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与坚实的平台根基在海外乘用车市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主要供货于日本日产、三零、欧洲大众等高端乘用车制造厂商。

 

 

欲获取并阅读相关完整版报告

↓可扫码入群领取↓

入群

领研报资料

 

 

至此,本次发布会活动圆满结束,再次衷心感谢与会的所有嘉宾及各机构的支持。

 

头豹研究院将继续与各行业内参与者、投资者一起,秉持“让专业更专业”的理念,洞悉行业前瞻,抓住发展契机共谋未来发展新篇章!

 

 

号外!

头豹新能源汽车行业交流群现已正式开放!

 

在这里,你可以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咖零距离交流,获得第一手头豹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成果,与关注同行业的数百名精英们互相切磋。

 


 

 

相关推荐

新能源汽车驶入快车道,“庞大产业链”哪些细分方向值得关注?| 头豹洞察发布会,行业报告
截至2023年7月,据中汽协数据,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产销459.1万辆与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0%与41.7%,渗透率也达到29%,继续延续亮眼成长。在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势强劲的同时,也迎来政策利好。6月2日国务院常委会确认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地位,同时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自2014年9月
提示信息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