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概览报告摘要本报告为“碳中和”宏观概念与投资赛道白皮书:在“碳中和”背景下,从宏观环境、能源需求端、能源供给端、技术支撑端和企业应用端等维度梳理细分赛道的发展现状、空间和趋势,深度挖掘各行业投资机遇。 报告目录1. 2021-2022年中国碳中和宏观市场与投资赛道白皮书2. 研报阅读渠道3. 研究目的4. 目录5. 名词解释6. 第一章 碳中和总篇7. 1.1 碳中和背景综述8. 气候变暖速度加剧,全球碳中和转型刻不容缓9. 产业链转型升级,碳中和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10. 厘清碳排放来源,设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目标11.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3)12.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3)13.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3/3)14. 1.2 碳中和投资全景图15. 碳中和投资全景图——综合篇16. 碳中和投资全景图——路径篇17. 碳中和投资全景图——企业篇18. 碳中和投资能源需求侧投资分析(1/2)19. 碳中和投资能源需求侧投资分析(2/2)20. 碳中和能源供给侧投资分析(1/4)21. 碳中和能源供给侧投资分析(2/4)22. 碳中和能源供给侧投资分析(3/4)23. 碳中和能源供给侧投资分析(4/4)24. 碳中和支撑体系投资分析(1/2)25. 碳中和支撑体系投资分析(2/2)26. 第二章 碳中和能源需求侧投资分析27. 2.1 工业领域28. 工业领域碳中和为何值得关注?29. 各细分领域碳中和转型表现如何?30. 工业领域碳中和面临着什么挑战?(1/2)31. 水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怎样实现碳中和?32. 2.2 交通领域33. 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为何值得关注?(1/2)34. 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途径一: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35. 2.3 建筑领域36. 建筑行业碳中和为何值得关注?37. 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途径一:建筑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38. 2.4 金融领域39. 金融领域碳中和为何值得关注?40. 金融领域碳中和为何值得关注?41. 2.5 通信科技领域42. 通信科技领域碳中和为何值得关注?43. 通信科技领域实现碳中和途径一:改善能源效率44. 通信科技领域实现碳中和途径一:改善能源效率45. 3.1 光伏行业46. 中国光伏行业企业全景图47. 中国光伏产业基本概况(1/3)48. 中国光伏行业投资逻辑49. 中国光伏企业基本概况50. 3.2 核电行业51. 中国核电产业企业全景图52. 中国核电产业整体架构图53. 中国核电产业投资逻辑54. 中国核电产业核心标的企业55. 3.3 风电行业56. 中国风电产业企业全景图57. 中国风电产业整体架构图58. 中国风电产业投资逻辑59. 中国风电产业核心标的企业60. 3.4 氢能行业61. 中国氢能产业企业全景图62. 中国氢能源产业市场分析63. 中国氢能源产业关注逻辑(一)64. 中国氢能产业重点上市企业追踪65. 3.5 储能行业66. 中国储能产业企业全景图67. 中国储能产业环境分析68. 中国储能产业投资逻辑(一)69. 中国储能产业核心标的企业(1/2)70. 第四章 碳中和技术支撑投资分析71. 4.1 CCUS技术72. CCUS技术综述(1/2)73. CCUS技术成本趋势分析——碳捕集成本74. 4.2 车路协同技术75. 车路协同技术综述76. 4.3 智慧供热技术77. 智慧供热技术综述78. 4.4 存算一体芯片技术79. 存算一体芯片技术综述80. 4.5 电解水制氢技术81. 电解水制氢技术综述82. 4.6 智能电网技术83. 智能电网技术综述84. 第五章 企业碳中和路径分析85. 5.1 科技企业碳中和86. 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差异与共性87. 科技企业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表述与披露88. 企业碳中和路线图89. 智能硬件行业90. 智能硬件行业案例——Apple91. 5.2 数字厂商碳中和92. 数字双碳定义93. 数字双碳应用场景94. 数字双碳厂商全景图95. 碳交易平台企业案例——新加坡AirCarbon96. 头豹研究院简介97. 研报阅读渠道98. 方法论99. 法律声明开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