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荆
荆婧 · 头豹分析师
2024-03-21
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有问题?点击投诉

行业定义
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两种类型。原发性脑出血多为由血压异常升高导致的脑血管破裂,也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另外少数患者的脑组织出血症状与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相关,对应用药类型主要为静脉抗高血压药物。继发性脑出血通常由明确的脑部疾病引发,主要包括脑血管炎和脑动脉瘤等诱发因素,临床使用相关脑部疾病的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包含血管痉挛改善药物、抗凝逆转药物及脑部抗炎药物。脑血栓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产生原因包括血管壁破裂造成的脂质堆积和摄入动物脂肪过多导致的高血糖高血脂,用药方面以血栓溶解药物为主,包含非特异性及可与纤溶酶原特异性结合的溶栓药物。
行业分类
脑血栓临床治疗药物根据治疗机制可分为非特异性和异性溶栓药物,其中非特异性的溶栓药可以同时作用于血栓表面和血液中的纤溶酶原,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全身处于纤溶状态,打破血凝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类溶栓药主要包括链激酶和尿激酶,属于第一代溶栓药物,目前本土溶栓药以尿激酶注射剂为主。特异性溶栓药无指可以与血栓表面纤溶酶原特异性结合的溶栓药,有效避免全身纤溶导致的出血。这类溶栓药主要包括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耐普酶,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此类溶栓药目前主要以进口为主。另外石药集团生产的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铭复乐”)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的重组蛋白,与第二代溶栓药物相比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强的抗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能力和更强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因此被称为第三代溶栓药物。
行业特征
当前中国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药品市场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同时不乏优质的本土创新产品涌现,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三代溶栓药物“铭复乐”在作用半衰期和用药安全性方面较现有药物具有显著优势,另外科宝制药独家创新的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填补市场中对β1受体高选择性药品的空白,中国脑血管病药物制造企业凭借诸多此类研发成果,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发展历程
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行业
目前已达到 4个阶段
产业链分析
上游分析中游分析下游分析
行业规模
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行业规模
暂无评级报告
SIZE数据
政策梳理
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行业
相关政策 5篇
竞争格局
81.18%
摘要
脑血管病根据发病表征可分为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和脑血栓(缺血性脑卒中)2种主要的患病类型,其中原发性脑出血主要由高血压引起,对应治疗药物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继发性高血压则多发病于脑血管痉挛、抗凝药物使用过量及中枢系统血管炎等原因,治疗药物包含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糖皮质激素。脑血栓方面,中国临床急救仍以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为主,当前已有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替耐普酶、瑞替普酶等在全球范围内上市,其中瑞替普酶已在本土市场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另外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三代溶栓药物“铭复乐”在作用半衰期和用药安全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本土药品创新迭代进展加速。标志着中国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行业已迈进高速发展阶段。政策方面,近年药品监管部门严抓临床易短缺药品的保供稳价工作,同时医保政策放宽对于部分血液制品的支付限制,有凝血治疗需求的脑血管病患者购药负担就此减轻。本报告将从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行业的发展历程、产业链走势总览、行业规模测算和市场竞争格局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