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系统公告

搜索历史

    头豹小程序头豹小程序
    联系我们头豹客服
    头豹公众号头豹公众号
    panel标题
    提示主题内容
    词条 / 详情
    血管夹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作 者: 郑桦
    行 业:头豹分类/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港股分类法/工业制品/工业制造
    关键词:血管夹微创外科手术
    摘要: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带动了微创手术医疗器械的发展与进步,血管夹作为微创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医用耗材,在外科手术数量增长、高分子血管夹医院渗透率提升以及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推动下,近年来保持较高增速。目前,血管夹行业参与企业众多,随着高值耗材集采政策的推行,各企业市场份额面临变数增多,行业竞争格局逐渐分散。
    血管夹行业定义
    又称一次性结扎夹、闭合夹;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适用于外科手术时临时夹闭血管或者心血管组织(如血管、胆囊管等),不适用于大动脉或者大静脉,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每台手术使用的结扎夹数量介于2到15之间。血管夹产品结构一般由夹片、弹簧和套管/销钉及其他用于术中临时关闭血管用的附件组成,通常为U形状,带锁扣。
    血管夹行业分类
    血管夹按照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金属钛夹、不可吸收高分子血管夹(塑料夹)、可吸收血管夹等。金属钛结扎夹价格最为便宜,但其金属材质会对CT、MRI或X射线等医学检查诊断有干扰,且易导致组织粘连或导致焦痂,易松动;不可吸收高分子夹具有不导电,组织相容性好,牢固性好,且夹扎范围广等优点,但术后会永久留存于体内。可吸收血管夹则彻底消除了钛夹及塑料夹的使用弊端,术后可按时降解。目前,金属钛结扎夹正逐步被高分子夹和生物夹替代。
    血管夹分类
    金属钛夹
    金属钛夹在手术中碰到使用电凝器电凝时容易传导电流,易导致组织粘连或导致焦痂;术后被夹闭组织水肿逐渐消退,结扎夹易松动、脱落,甚至可能造感染。金属钛结扎夹正在逐步的退出市场。
    不可吸收高分子夹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体成形非吸收塑料结扎夹,均由聚甲醛(POM)制成的单层直线v型锁扣结构。塑料夹不导电,组织相容性好,尤其是适用于炎症严重,水肿、增粗、质脆、质硬的管腔。牢固性好,夹扎范围广(最高可达16mm)。并且,可透X射线,对CT、MRI等检查不会产生伪影或其他影响。
    可吸收血管夹
    “可吸收结扎夹”因其结构与材质不同,可分为双层鳄鱼嘴型和单层直线v型两种。采用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通常需要低温冷藏。原材料主要有聚对环己酮聚酯,无毒,无致热源,不会影响患者日后的物理检查,其酯化物通过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后,主要由尿液排出体外,一般180天可完全水解吸收。但是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低,闭合夹应用范围受限。
    血管夹行业特征
    血管夹行业以高分子夹为主,按销量统计,高分子血管夹占中国结扎市场超60%,可吸收血管夹作为新兴领域,市占约8.6%;预计2024年高分子血管夹市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84.6%。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持续加速,2021年在鲁晋冀豫四省联盟采购中,高分子结扎夹拟中选企业平均降价72.8%,集采政策下,将推动结扎夹企业优化升级,产品线单一,在产业链及成本控制等领域不具优势的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可吸收血管夹由于可消除钛夹及高分子夹的使用弊端,且在术后可按时降解,不会影响患者日后的物理检查,未来有望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高分子结扎夹是结扎夹市场最大的细分市场
    据康基医疗招股书披露,高分子结扎夹是结扎夹市场最大的细分市场,按销量计算,高分子结扎夹占中国结扎市场的62.2%,可吸收结扎夹占8.6%,且预计2024年高分子结扎夹的占比将提升至84.6%。此外,中国三甲医院的高分子结扎夹渗透率为70%,且预计2024年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99.5%,而可吸收结扎夹在国内三甲医院的渗透率仅为9%。
    高分子夹为最大细分市场
    集采倒逼企业优化升级
    随着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进程的加快及集采面的扩容,高分子结扎夹逐渐被纳入各省份的高值医械集采清单。2021年,包括非吸收结扎夹在内的5类高值医用耗材被纳入鲁晋冀豫四省联盟采购清单,该次集采中,不可吸收高分子结扎夹(血管结扎夹)9家拟中选企业平均降价72.8%。集采政策的落地将推动结扎夹企业优化升级,产品线单一,在产业链及成本控制等领域不具优势的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集采倒逼企业优化升级
    可吸收材料为发展趋势
    钛夹价位远低于其他类型的血管夹,但对CT、MRI或X射线等医学检查诊断有干扰,并会逐渐松弛。高分子夹为射线可透,价位中等,但是术后会永久留存于体内。可吸收血管夹由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可消除钛夹及高分子夹的使用弊端,并可在人体内降解吸收,有望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以及更多的可吸收血管夹产品获批上市,可吸收血管夹有望被持续纳入集采,价格将有所下降,更受患者的青睐,产品渗透率和市占率将进一步提高。
    可吸收材料为发展趋势
    血管夹发展历程
    自1806年医用内窥镜被发明,微创手术开始萌芽,从而带动了微创手术医疗器械的发展与进步。缝线打结结扎是最早最传统的用于微创手术中的结扎手段,该操作较为复杂且耗时较长。随着的腔镜技术的发展,缝扎技术变得操作起来不方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结扎方法,血管夹行业处于萌芽阶段。1963年,Edward Weck & Son公司推出了名为Hemoclip的金属血管夹,不久之后,Weck公司又陆续推出了下一代金属血管夹,以及使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Hem-o-lok高分子血管夹。1999年,Teleflex收购 Edward Weck,同年,Teleflex的非吸收高分子血管夹被中国引进。随着对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深入,可吸收生物结扎夹面世,2014年美国柯惠的可吸收结扎夹获准进入国内销售;2016年,国内首款可吸收结扎夹正式获批上市,可吸收血管夹的出现推动了该手术耗材领域的科技进步,并获得了临床大夫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萌芽期 1806-1962
     1806 年德国人Philipp Bozzini发明了硬性医用内窥镜,用于检查膀胱和尿道,打开了医用内窥镜的应用之路。自此微创手术开始萌芽,从而带动了微创手术医疗器械的发展。
    “切分结缝”是内窥镜微创手术中的基本步骤。此阶段结扎环节采用传统的丝线结扎,但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丝线缝扎愈发不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结扎方法。
    启动期 1963-1998
    1963年,Edward Weck公司推出了名为Hemoclip的金属结扎夹,为止血提供了缝合以外的全新解决方案。在这个产品之后,Weck公司又陆续推出了下一代金属结扎夹,以及使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Hem-o-lok高分子结扎夹。
    此阶段金属结扎夹被广泛用于腔镜手术中,随着分子材料学的发展,高分子血管夹凭借不导电,组织相容性好,牢固性好,且夹扎范围广等优点逐渐占据结扎夹市场主要位置。
    发展期 1999-2005
    1999年,Teleflex收购 Edward Weck,同年,Teleflex的非吸收高分子结扎夹被引进中国。随着对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深入,此阶段内海外推出了可吸收生物结扎夹。
    中国内窥镜微创技术开展时间较晚,期间中国的非吸收高分子结扎夹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同时在可吸收结扎夹领域暂未取得突破性发展。
    高速发展期 2006-2023
    此阶段内,国内逐渐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子结扎夹。可吸收血管夹也逐渐进入临床使用,2014年美国柯惠的可吸收结扎夹获准进入国内销售;2016年,国内首款可吸收结扎夹正式获批上市。
    此阶段血管夹行业以高分子夹为主,且国产高分子结扎夹市占率逐渐提升。此外,可吸收结扎夹的获批上市推动了该手术耗材领域的科技进步,并获得了临床大夫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血管夹产业链分析
    血管夹上游原材料主要有镍钛合金及高分子聚合物等,镍钛合金为金属钛夹的主要原材料,主要厂家有国机金属、江阴佩尔科技等。非吸收高分子夹的原材料为均聚甲醛(POM)、ABS塑料及聚丙烯(PP)等,主要供应企业有云天化、上海蓝星、神华宁煤、张家港旭化成等。可吸收高分子夹的原材料主要为聚对二氧环己酮。中游环节为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耗材制造商,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为康基医疗,其余参与者主要有圣石科技、国纳科技、南微医学、三联星海等。血管夹的下游应用为各级医疗机构,主要应用领域为微创外科手术。
    血管夹上游原材料供应较为稳定,截至2023年2月底,国产POM价格区间为13,000-13,800元/吨,进口POM价格区间在16,000-18,000元/吨。ABS塑料目前价格区间为10,300-10,500元/吨。然而,目前国内聚对二氧环己酮行业还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医疗领域需求主要依靠进口,美国Ethicon/Johnson & Johnson公司是全球聚对二氧环己酮主要供应商。中游环节中,金属钛夹已逐渐退出市场,从渗透率看,目前以非吸收高分子血管夹为主,预计到2024年非吸收高分子血管夹在所有医院的渗透率有望提升至97.3%。在可吸收血管夹领域,目前国内仅有两家企业的可吸收血管夹获批上市,分别为圣石科技和国纳科技,2024年可吸收血管夹渗透率有望提升至14.4%。下游需求层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微创外科手术医院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医疗报销制度改善,将增加微创外科手术需求,预计2026年中国微创外科手术数量将达22.4百万台,2021-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0.7%,微创外科手术数量的增长将带动血管夹需求扩容。
    产业链上游
    上游厂商
    江阴佩尔科技有限公司
    国机金属江苏有限公司
    宝理塑料(南通)有限公司
    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
    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
    惠州华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苏州启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蓝星聚甲醛有限公司
    深圳市博立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武汉海山科技有限公司
    产业链中游
    中游厂商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杭州圣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普瑞斯星(常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江苏三联星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桐庐洲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浙江格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浙江微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英特姆(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凯思维科技有限公司
    产业链下游
    渠道端
    唐山市中心医院有限公司
    德阳市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宁夏现代微创外科医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产业链上游说明
    金属钛夹的主要原材料为镍钛合金;塑料夹的结扎锁采用均聚甲醛(POM)制成;基座采用ABS塑料制成,盖板由PP(聚丙烯)构成。可吸收高分子夹的原材料主要有聚甘醇酸、聚乙醇酸、聚对二氧环己酮等。截至2023年2月底,国产POM价格区间为13,000-13,800元/吨,进口POM价格区间在16,000-18,000元/吨。ABS塑料目前价格区间为10,300-10,500元/吨。国内聚对二氧环己酮行业还处于产品开发、示范应用阶段,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医疗、医美领域需求主要依靠进口。
    产业链中游说明
    钛夹因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正逐渐退出市场。从渗透率看,目前以非吸收高分子结扎夹为主,预计到2024年非吸收高分子结扎夹渗透率有望提升至97.3%,可吸收夹渗透率有望提升至14.4%。目前国内仅有两家企业的可吸收血管夹获批上市,分别为圣石科技和国纳科技,康基医疗的生物可吸收血管夹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获批上市。
    产业链下游说明
    血管夹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微创外科手术。2019 年末,中国2.37万家医院中仅约4400家可开展微创外科手术,占比18.6%。而美国6146家医院中,71%可开展微创外科手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微创外科手术医院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并且,人口老龄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医疗报销制度改善,亦将增加手术需求量。据统计,2021年中国微创外科手术数量约达13.5百万台,预计2026年将达22.4百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0.7%。微创手术数量的增长将为血管夹带来广阔的需求空间。
    血管夹行业规模
    2016-2020年中国血管夹市场规模增长较为平稳,年复合增长率为17.1%。2021年结扎夹行业增速较快,市场规模21.3亿元,同比增长32.5%。2022年市场规模27亿元,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26年中国结扎夹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2亿元,2022-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3.1%。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落地前,血管夹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较为平稳。2021年至2022年血管夹行业规模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血管夹医院渗透率的提升及集采政策的推进。据统计,中国三甲医院及其他医院的高分子血管夹渗透率分别从2016年的61%、30.8%提升至2022年的90.2%、76.2%。此外,2019年《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发布,高值耗材开启了持续性的集中采购,集采清单逐渐扩面至血管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2年期间,高分子血管夹分别被纳入鲁晋冀豫四省联盟、安徽省等集中采购清单,拟中选结果显示高分子血管夹平均降价72.8%,在大型省区及联盟集采的推动下,血管夹行业以价换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随着新建医院、患者的负担能力提升及报销范围的扩大,微创外科手术将在中国进一步普及。预计2024年中国能开展微创外科手术的医院数量将增至8,850家;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提升将带动手术量的上涨,据统计,2021年中国微创外科手术数量约达13.5百万台,预计2026年将达22.4百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0.7%。此外,2023年3月6日,三明采购联盟发布《关于开展三明采购联盟血管结扎夹等20种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三明联盟覆盖16省31市4县、1.7亿人口,覆盖范围颇大。随着微创手术需求的增长以及该项集采工作的落地,将为血管夹带来大量的需求增量,血管夹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中国血管夹市场规模
    *注释:中国血管夹市场规模=高分子夹市场规模+可吸收夹市场规模+钛夹市场规模
    康基医疗招股书
    血管夹政策梳理
    政策颁布主体生效日期影响政策内容政策解读政策性质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务院20161提出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政策从战略层面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可吸收结扎夹行业亦将受益于此。指导性政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20161要求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医疗器械审批标准。同时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优化创新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体系,并有助于激发医械企业的创新热情,推动结扎夹行业迭代升级。指导性政策
    《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国家卫计委20161明确三级综合医院功能定位,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其中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微创手术占外科手术比例>30%对三级综合医院提出微创手术占比要求,将带动微创手术医用耗材的需求量,将为结扎夹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量。规范类政策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国务院20171提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和创新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要改革完善审批制度,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改革完善审批制度有助于激发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活动,提出质量安全发展由利于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保障下游患者健康权益。鼓励性政策
    《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国家医保局、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20211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采购范围。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的落地,将加快血管夹行业出清速度,供应稳定、产品质优,成本占优势的企业将受益于此。指导性政策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工信部20221推动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与应用,加快新产品产业化进程,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高端医疗器械集中,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并促进微创手术植介入器械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性政策
    血管夹竞争格局
    血管夹行业参与企业较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根据品牌力、增长力、市场力等因素综合评估,康基医疗、圣石科技、南微医学等属于第一梯队企业,其次为普瑞斯星、常州安克、三联星海等,其余企业为第三梯队。康基医疗为国内最大的高分子非吸收血管结扎夹的供应商,圣石科技为国内首家可吸收血管夹获批上市厂家,且为国内最大的可吸收血管夹供应商。
    2020年以前,高分子血管结扎夹的生产厂家较少,市场份额主要由康基医疗等头部企业占据。按销量统计,2019年国内高分子血管夹市占率CR5为73.9%,行业高度集中,其中康基医疗市占率27.7%,排名第一。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分子血管夹获批上市,竞争愈发激烈,并且,随着高值耗材集采政策的推行,各企业市场份额面临变数增多,行业竞争格局逐渐分散。从可吸收结扎夹来看,目前国内仅有圣石科技和国纳科技2家企业的可吸收血管夹获批上市,获批时间分别为2016年、2018年。圣石科技可吸收血管夹产品上市较早,临床使用较为成熟,具备先发优势。
    随着医用高值耗材集采步伐的加快以及集采耗材目录的不断扩充,未来在产能、成本上具备优势的企业有望通过集采中标揽获更多的份额,产能落后及产品线单一的企业则可能面临淘汰。此外,可吸收血管夹作为新兴领域,较高分子血管夹优势显著,据康基医疗招股书,按销量统计,中国销售的可吸收血管夹中约31%为国产产品,预计2024年可吸收血管夹国产化率将提升至56%,且预计2024年中国可吸收血管夹的医院渗透率将由7.7%提升至14.4%,掌握可吸收血管夹核心技术的厂家有望受益于此,提升行业市占率。
    X轴选取企业上市情况、是否专精特新、高企、融资轮次、注册资本等综合评估企业的品牌力;Y轴根据企业医疗器械注册证总数量及血管夹相关产品注册证数量两项因素来评估企业市场力
    上市公司速览
    康基医疗控股有限公司 (09997)
    总市值
    173.81亿
    营收规模
    332,321,000.00
    同比增长(%)
    4.4600
    毛利率(%)
    79.96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88029)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44,269.02万元
    同比增长(%)
    12.50
    毛利率(%)
    61.70
    血管夹代表企业分析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029】
    企业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18724.6108万人民币
    企业总部
    南京市
    行业
    批发业
    法人
    隆晓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1006089812733
    企业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上市)
    成立时间
    2000-05-10
    经营范围
    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凭许可证所列事项生产经营);与本企业业务相关的产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消毒灭菌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自有房屋及设备租赁;网上销售医疗器械。(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项目: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销售;显示器件销售;电器辅件销售;电子产品销售;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玻璃仪器销售;金属制品销售;橡胶制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产业用纺织制成品销售;通用设备修理;仪器仪表修理;电子、机械设备维护(不含特种设备)(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股票类型
    科创板
    品牌名称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财务指标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1.011.10.971.121.041.051.061.05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
    资产负债率(%)18.998319.756235.406733.592635.100735.99312.074114.220917.662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839128.63458.928854.636243.928241.79171.447946.767
    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7.65366.933-216.4239377.559990.447957.5494-14.1096
    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实际税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93.261878.364885.336463.522345.347544.323541.693250.928752
    预收款/营业收入
    流动比率4.60273.77921.60732.42732.25142.02157.55915.93264.665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0.491.010.110.81.41.921.89361.73451.293
    毛利率(%)45.617349.322848.60757.204660.565363.774665.791766.0257
    流动负债/总负债(%)87.568290.604593.394269.883368.119788.010691.333995.3793.794
    速动比率2.27712.3941.01291.4991.58451.56846.86255.36544.01
    摊薄总资产收益率(%)8.64789.52768.9339-5.179617.817924.105216.39518.90029.641
    营业总收入滚动环比增长(%)0.90691.16169.6698
    扣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47.7027-29.4208-6.2843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1.2911.8311.62-12.4126.2736.1721.7710.36
    基本每股收益(元)1.79750.58560.3479-0.38371.01181.9272.66571.95562.4355
    净利率(%)14.714114.44913.5656-6.283617.504822.057424.103920.064516.9183
    总资产周转率(次)0.58770.65940.65860.82431.01791.09280.68020.44360.578
    归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39.6031-0.3387-44.6728
    每股净资产(元)
    每股公积金(元)7.77251.42931.90652.65472.65472.654713.686113.743914.4034
    扣非净利润(元)
    存货周转天数(天)167.8478159.1512157.3358166.8675144.8634129.9029138.6535170.4949157
    营业总收入(元)1.69亿2.03亿2.61亿4.14亿6.41亿9.22亿13.07亿13.26亿19.47亿
    每股未分配利润(元)6.84152.42380.2154-0.3350.59461.83953.4634.24215.8241
    稀释每股收益(元)1.79750.58560.3479-0.38371.01181.9272.66571.95562.4029
    归属净利润(元)2488.78万2928.15万3131.15万-36454107.861.01亿1.93亿3.04亿2.61亿3.25亿
    扣非每股收益(元)1.24470.4990.32130.58971.01171.7522.43081.59362.0671
    毛利润(元)
    经营现金流/营业收入-0.491.010.110.81.41.921.89361.73451.293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优势
    质控优势:公司早年在为美国医疗器械公司客户提供 OEM 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控经验。目前,公司通过了 ISO13485 和 MDSAP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了美国 510(K)和欧盟 CE 认证,并获得了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许可。产品布局完善:公司聚焦内镜诊疗领域,开发了扩张类、活检类、止血和闭合类、EMR/ESD、ERCP、EUS 等六大子系列产品,为基于消化内镜的微创手术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是中国内镜诊疗器械耗材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
    公司2022年半年报
    江苏三联星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836776】
    企业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2000万人民币
    企业总部
    常州市
    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法人
    潘要干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400766535615G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成立时间
    2004-10-20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第一类医疗器械租赁;第二类医疗器械租赁;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专用设备修理;兽医专用器械销售;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包装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产品销售;通用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橡胶制品销售;金属工具制造;金属工具销售;橡胶制品制造(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股票类型
    新三板
    品牌名称
    江苏三联星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江苏三联星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财务指标2013201420152016
    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1.231.111.171.21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
    资产负债率(%)14.269314.869220.484918.3123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5.248614.365831.5431
    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30.744930.095347.2069
    摊薄净资产收益率(%)
    实际税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3.8749.089518.872516.2441
    预收款/营业收入
    流动比率4.91834.90083.99364.8149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0.750.971.0732
    毛利率(%)73.934172.127374.056269.9986
    流动负债/总负债(%)10010010095.6227
    速动比率2.89052.76641.8121.3932
    摊薄总资产收益率(%)25.153332.719835.667535.8686
    营业总收入滚动环比增长(%)
    扣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35.5435.7539.8444.38
    基本每股收益(元)0.620.810.520.77
    净利率(%)23.635826.813930.501834.1338
    总资产周转率(次)1.06421.22031.16941.0508
    归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
    每股净资产(元)
    每股公积金(元)0.1604
    扣非净利润(元)
    存货周转天数(天)186.4319165.077190.9409150.0438
    营业总收入(元)2610.04万3008.03万3440.16万4525.29万
    每股未分配利润(元)0.8648
    稀释每股收益(元)0.620.810.520.77
    归属净利润(元)616.90万806.57万1049.31万1544.65万
    扣非每股收益(元)0.620.7990.490.7
    毛利润(元)
    经营现金流/营业收入0.750.971.0732
    江苏三联星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竞争优势
    国际认证优势:公司产品目前已通过中国SFDA、欧盟ISO13485、CE0197、美国FDA(510k)、韩国KGMP等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一百多家经销商的营销网络,在1000多家国内外医院广泛使用。产品在海外(美洲、欧洲、亚洲、非洲、中东)几十个国家销售。快速响应能力:公司销售模式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权责明确、激励到位、运转有效的快速联动机制,使得公司能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同时,从研发、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作出响应,实现快速开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官网、公开转让说明书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企业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50000万人民币
    企业总部
    杭州市
    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法人
    钟鸣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1227654669888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
    成立时间
    2004-08-24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货物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专用设备修理;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品牌名称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融资信息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竞争优势
    外科手术器械及耗材龙头企业:公司深耕微创外科手术领域二十年,为中国及全球的医生和患者提供全面、优质、可靠、可及的微创外科手术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套耗材平台,正在为全国3500余家医院,包含100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服务,业务范围覆盖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官网
    [1]
    披露易、"CIRS医械合规动态“公众号
    备注:行业定义:康基医疗招股书P104
    [2]
    披露易
    备注:分类:康基医疗招股书P104
    [3]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物流科“微信公众号
    [4]
    披露易
    备注:康基医疗招股书P105
    [5]
    披露易、健康界
    备注:高分子结扎夹是结扎夹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P105
    [6]
    轩科医疗官网、“天空龙”微信公众号、“思宇MedTech“微信公众号、圣石科技官网
    备注:当网页全是图片时,书签功能就用不了了,因此上传网页截图
    [7]
    ”思宇MedTech"微信公众号
    [8]
    "CIRS医械合规动态”微信公众号、国家药监局、“百川盈孚”微信公众号、“大易有塑”微信公众号
    [9]
    新思界行业研究、国信证券
    [10]
    披露易、人民网、国信证券、医械资讯
    备注:市场规模:康基医疗招股书P105
    [13]
    国家药监局
    [14]
    披露易
    [15]
    巨潮资讯
    [16]
    三联星海官网 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官网
    [17]
    康基医疗官网
    正在加载...
    提示信息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