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qeweqweq
系统公告

搜索历史

    头豹小程序头豹小程序
    联系我们头豹客服
    头豹公众号头豹公众号
    panel标题
    提示主题内容
    申请引用
    内容标题:汽车智能工厂
    引用内容:
    文字纠错
    提交成功
    首页 词条目录 词条详情
    汽车智能工厂
    申请引用

    全文引用

    张雅婷
    头豹分析师
    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行业:
    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汽车整车制造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业制品/工业制造
    行业定义
    汽车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工业技术结合,数据监管设备以及AI等技术的结合,实现汽车整车从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生产到运输、组装一系列的自动化生产。汽车智能工厂是数字供应网络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柔性系统,它包括资源规划系统,应用链管理,实时数据库,先进过程控制。汽车智能工厂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和人为干扰,实现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量产化。汽车智能工厂的发展已经从最基本的生产汽车零件到为消费者个性化制定。
    AI访谈
    行业分类
    汽车智能工厂按照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可分为原材料部门,零部件部门,智能设计部门和质检部门。根据技术结合可分为:注重软件工厂,软硬结合工厂,制造单元的联系工厂。根据汽车类型分为:纯电汽车工厂,纯油汽车智能工厂,混动智能工厂
    AI访谈
    行业特征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以“三化一体,人机互联”为主体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模式,实现自动化生产,运输,组装,结合网络化设备监控数据系统,实时监测数据。汽车智能工厂行业设计机械,互联网计算机,设计等多方面技术,行业技术壁垒高,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产业链上中下游,大多数行业形成行业垄断,技术更新快,市场需求大,进入门槛高,行业竞争激烈。
    AI访谈
    发展历程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

    目前已达到 3个阶段
    AI访谈
    产业链分析
    AI访谈
    行业规模
    数据结果分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中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1.2%。中国智能工厂的渗透率:3c产品为26%,汽车为20%,金属冶炼15%,机器设备制造为14%,生物化工为6%。中国汽车渗透率,2018年为31.31%,2019年为36.4%.2020年为51.6%。汽车智能工厂的下游市场渗透率为38%。在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达到168.4万台,日本38.7万台,美国30.8万台,韩国30.5万台。
    AI访谈数据图表
    政策梳理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
    相关政策 6篇
    AI访谈
    竞争格局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中国竞争优势不足,中国国内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强。激光器,传感器,以及最新出现的工业机器人等国外占领市场份额大,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的发达国家,如美国IPG的激光器市场占比达28.6%中国主要在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以及焊接喷漆等零件和环节市场份额占比达,如中国宁德时代的电子元器件已成为行业巨头,2022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达22954.0亿,以立讯精密为首。上市企业有宁德时代、立讯精密、IPG、小鹏汽车等,其他正在筹资上市。
    AI访谈数据图表
    摘要
    <<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是加快制造建设步伐,加速推进汽车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途径。中国制造业已发展到“工业4.0”时代,走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中。汽车智能产业从汽车整车到零部件制造业实现批量生产,人机互助,甚至全自动化生产,兼顾精确的同时保证物流供应的快速。(该词条报告基于头豹教育云实习培训项目学员完成)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定义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汽车智能工厂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机器人技术,对汽车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先进工厂。智能工厂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优化生产流程和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智能工厂的特点是高度自动化、高度智能化、高度柔性化和高度可持续化。在汽车智能工厂中,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线的全面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开通头豹会员
    汽车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工业技术结合,数据监管设备以及AI等技术的结合,实现汽车整车从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生产到运输、组装一系列的自动化生产。汽车智能工厂是数字供应网络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柔性系统,它包括资源规划系统,应用链管理,实时数据库,先进过程控制。汽车智能工厂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和人为干扰,实现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量产化。汽车智能工厂的发展已经从最基本的生产汽车零件到为消费者个性化制定。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分类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主流的分类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生产流程的不同,可以将智能工厂分为零部件生产工厂、整车生产工厂和总装工厂;其次,根据智能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智能工厂分为智能化改造工厂和全新智能工厂;最后,根据应用的不同技术和设备,可以将智能工厂分为物联网工厂、云计算工厂、工业机器人工厂等。这些分类标准是行业主流,有助于深入了解汽车智能工厂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开通头豹会员
    汽车智能工厂按照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可分为原材料部门,零部件部门,智能设计部门和质检部门。根据技术结合可分为:注重软件工厂,软硬结合工厂,制造单元的联系工厂。根据汽车类型分为:纯电汽车工厂,纯油汽车智能工厂,混动智能工厂
    汽车智能工厂分类(根据组成部分)
    汽车智能工厂分类
    原材料部门
    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
    零部件部门
    零部件的生产,组装,运输实现自动一体化,自由切换生产线
    智能设计部门
    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一提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对车身的颜色,喷漆等设计
    质检部门
    机器人与人工结合检测,实时传送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汽车智能工厂分类(根据技术结合)
    汽车智能工厂分类
    注重软件工厂
    更加注重大数据等软件对硬件设备及改善
    软硬结合工厂
    注重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注重硬件的生产制造环节
    制造单元的联系工厂
    通过各个制造单元的联系实现效率最大化
    汽车智能工厂分类(汽车类型)
    汽车智能工厂分类
    纯电汽车工厂
    生产纯电汽车从零部件到产成品以及车载内饰等一体自动化生产的工厂,研究汽车电力系统,能源开发等。
    纯油汽车工厂
    在生产以及设计环节实现智能自动一体化,更多关注在个性化设计以及生产高效化
    混动汽车工厂
    根据智能技术,在提升混合动力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特征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中国汽车智能工厂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不断,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二是产业链条完善,从智能设备、智能制造到智能物流、智能售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三是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据应用成为智能工厂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跨界合作加速推进,汽车制造商与科技企业、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工厂市场规模达到了646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
    开通头豹会员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以“三化一体,人机互联”为主体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模式,实现自动化生产,运输,组装,结合网络化设备监控数据系统,实时监测数据。汽车智能工厂行业设计机械,互联网计算机,设计等多方面技术,行业技术壁垒高,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产业链上中下游,大多数行业形成行业垄断,技术更新快,市场需求大,进入门槛高,行业竞争激烈
    1
    三化一体,人机互联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智能工厂从原本的制造到数字化转型,再到现在工业制造4.0“智能化",从自动生产线,到一整个自动化的生产工厂,依据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研发生产自动化设备,实现从原料生产到运输到组装一系列自动化生产。工厂就业人数减少,成本降低,就业人员主要工作于数据的监控和修改,检测机器运行和生产,不断开发和升级改造自动化设备。
    2
    技术壁垒高
    产业链上中下游技术壁垒高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上游产业链以传感器和激光器的为主要核心产品,其技术难度大,技术改造难。工业互联网产业的设备监控系统和安全系统以及数据分析系统结合。产业链中游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产品,依托智能化,柔性化设备,根据不同订单生产要求,在连接各类生产资源,实时感知生产要素状态,面向小批量定制工单,精确制定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任务排产,柔性配置和组织生产资源,并实时根据订单状态和异常扰动,动态调整计划排程,调度生产资源。
    3
    行业竞争激烈
    上中下游产业链竞争激烈
    产业链上游硬件以传感器和激光器为核心,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中国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大,年复合增长率达26%。激光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210亿元,市场需求大,美国IPG光子占比28.1%,中国锐科激光占比27.3%,排名第二,两家企业已占比超过50%市场份额。电子元器件和互联网工业,以及减速器控制器,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行业拓展宽,因此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强,现有竞争激烈,未来新进入者威胁也在不断扩大。中游产业的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产业是汽车智能工厂的组成部分,因数控机床技术对汽车底盘达到减少重量作用,使企业的成本下降,因此该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市场份额和需求不断增加。2022年,中国的数控机床规模达到4000亿元。工业机器人全球装机量从2019年391万台,到2020年392万台,到2021年的517万台,同比增长37%,创历史新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国家以及各个国家的份额不断增长。
    汽车智能工厂发展历程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汽车智能工厂是指使用数字化技术及自动化设备来实现汽车生产的高效化、智能化、灵活化的工厂。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传统工厂阶段(20世纪前期-20世纪末期) 20世纪初期,汽车工业开始了自动化生产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汽车生产线开始实现机械化生产。到了20世纪末期,汽车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成批生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仍需要人工干预。 第二阶段:计算机控制阶段(21世纪初期-2010年代) 21世纪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工厂开始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可以对汽车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控制和数据采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但这种控制系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系统复杂度高、维护成本高等。 第三阶段:智能制造阶段(2010年代-今) 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智能工厂开始进入智能制造阶段。智能制造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汽车生产全链条智能化、高效化和灵活化的过程。智能工厂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平衡,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优化,可以实现生产线上的无人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目前,汽车智能工厂行业正处于智能制造阶段。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智能工厂的发展。未来,汽车智能工厂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灵活化,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开通头豹会员
    汽车智能工厂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启动期和高速发展期,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萌芽期:1950年-1986年,半自动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的出现,美国学家赖特和伯恩提出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标志着汽车智能工厂的开始。
    启动期:工业生产采用电子计算机,机床可根据程序自动化,汽车智能工厂进入自动化更高水平。
    高速发展期:2014-2021年,工业机器人发展迅速发展,仪表板自动化装配、发动机&变速箱自动化合装等新技术项目也已经完成前期开发。智能工厂渗透率不断增强,智能工厂已向全面自动化发展。
    萌芽期
    1950-1986

    汽车工厂出现半自动化、自动化的生产先,即为刚性生产线.20世纪80年代,美国赖特(Paul Kenneth Wright)和伯恩(David Alan Bourne)在专著《制造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中首次提出“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与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我国最早的智能制造研究始于1986年,杨叔子院士开展了人工智能与制造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工作。

    促进智能工厂的发展

    启动期
    1990-2014

    1991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计划提出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

    自动化进入新的高水平,同时对生产过程进行分级综合控制和参与者经营

    高速发展期
    2014-2021

    工业机器人发展迅速,主要用于在搬运和上下料环节。东风日产四地五厂全面导入全新柔性及集约化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国内首创AEP,仪表板自动化装配、发动机&变速箱自动化合装完成前期开发。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100+家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授权20加上海市智能工厂,上海大众成为首个大众汽车集团以meb项目为载体,逐渐实现制造的智能转化

    柔性技术的产生是汽车工厂智能化进入各大工厂,实现高效化,数字化发展。为实现制造业的智能转化提供支撑

    汽车智能工厂产业链分析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为: 上游: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传感器等供应商。 中游:汽车制造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管理和分析服务提供商。 下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销售商等。 两个重要的产业链发展趋势分别是: 1.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工厂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工厂的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生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 2. 生产线柔性化和可持续化。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变化,汽车智能工厂需要具备生产线柔性化的能力,能够快速调整生产线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汽车智能工厂也需要注重生产的可持续性,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通头豹会员
    汽车智能厂商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主要依附于上游环节的传感器和激光器,上游供应受技术影响,形成产业垄断局势,市场规模大,市场需求多,行业壁垒高,竞争激烈。传感器产业已经趋向于多传感器一体,代表企业有奥利,常州华旋和博世。激光器市场规模庞大,市场需求增多,竞争激烈,已出现双寡头市场。目前市场上激光器的技术限制和运用场景限制,使激光器的研发不断,市场规模不断增加,预计2023年达到1210亿元未来竞争将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也将增加。龙头企业有美国的IPG,中国锐科和创新激光。中游环节,以工业生产机器人为工具为汽车服务喷漆,抛光,运输等工作。由于其柔性制造技术的出现,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增大。近十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机增速普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远超其他发达国家。在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达到268.2万台,日本47.2万台,美国35.0万台,韩国31.1万台。全球装机量从2019年391万台,到2020年392万台,到2021年的517万台,同比增长37%,创历史新高。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在2021年的平均值为每万名员工141台工业机器人,竞争格局激烈,因产品运用柔性制造技术,该技术研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导致行业议价能力提高产业链下游主要为汽车厂商,根据消费者意愿,改变商业模式并且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如为消费者指定个性专属化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使燃油汽车市场受到了冲击,使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降低成本,如迪奥将要研发3D打造金属仪器。市场需求近年来受疫情和油价的影响,新能源电车需求大幅度上升,国内的比亚迪,小鹏,蔚来等汽车销量不断增大。根据乘联会数据得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0%,小鹏达到2.6%,蔚来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4%,国外的特斯拉汽车销量稳步提升。
    总体来看,汽车市场的需求会不断增大,汽车智能工厂的产业链也逐渐完整,未来汽车工厂实现自动一体化的目标有待实现
    产业链上游
    上游厂商
    博世汽车系统(无锡)有限公司
    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博通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上游说明
    汽车智能工厂传感器分为压力传感器,MEMS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一种可感知压力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仪器,其数量取决于所施加的压力。根据雪球网数据得出:2021年,我国智能压力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CAGR约为16.4%,随着我国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传感器需求的愈加旺盛和未来下游市场的高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压力传感器制造行业CAGR将达到19%,预计2026年我国压力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082亿元。龙头企业为博世,英飞凌。MEMS传感器用于汽车工业的ABS技术,用于检测产品或者机械手等工件的精确位置以及步进、伺服系统的反馈装置中。龙头企业为歌尔微,博通,威讯。其中歌尔微已占据中国MEMS之首。根据yolo数据得出:2020年,压力传感器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6.48亿美元,博世,泰科电子,英飞凌占领市场57%份额。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光纤微传感器用于检测工厂的温度和机器的压力变化。龙头企业有至纯,太辰光。光纤光栅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1年全球光纤光栅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5.26亿美元,同比上升12.04%,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上游厂商
    阿帕奇(北京)光纤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上游说明
    根据中国汽车工厂协会的数据表明市场规模方面:2021年国内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888亿元,2022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1037亿元,预计2023年达到1210亿元。市场需求方面:2021年激光设备销售收入为210.1美亿,2022年232.0亿美元。竞争格局方面:美国IPG光子占比28.1%,中国锐科激光占比27.3%,创鑫激光占比18.3%,杰普特占比5.6%,市场竞争激烈,已出现双寡头市场,未来竞争将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也将增加。
    上游厂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锂动力有限公司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上游说明
    电子元器件是电子元件和小型的机器、仪器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构成,常指电器、无线电、仪表等工业的某些零件,是电容、晶体管、游丝、发条等电子器件的总称。在汽车智能工厂中,应用于设备的远程控制监控系统,对各个环节的安装电子元器件,使其与互联网联通,实现数据监控。电子元器件:从竞争格局和议价能力方面电子设计在中国市场已经达到相对寡头市场,以宁德时代一家独大。从深圳电子协会数据得出:从市场规模来角度:2022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达到22954.00亿,以立讯精密为首。市场规模方面:从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得出,在市场占比方面,中国占54.49%,占比最高,美国占28.73%,且专利申请集中度较低,市场饱和度高,进入壁垒高。
    产业链中游
    中游厂商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中游说明
    中游环节运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实现工厂的加工运输等工作。市场需求角度,由于技术不断提高,柔性制造技术不断出现,应用市场广泛,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市场规模增大。全球及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稳定增长,2014-2019年GAGR分别为12%及16%。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得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人均保有率不及其他竞争者的30%,在工厂工业机器年装机量上全球增速成波浪形,在2020年有38.4万台,而中国只有16.8万台。市场竞争环节:近十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新机增速普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远超其他发达国家。在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达到168.4万台,日本38.7万台,美国30.8,韩国30.5。竞争格局激烈,议价能力提高。
    产业链下游
    渠道端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产业链下游说明
    竞争格局:竞争格局激烈,各家厂商不断优化技术,扩大产业布局,满足消费者需求。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数据得出:自2019年以来中国汽车制造营业收入及利润稳步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制造营业收入达到92899.9亿元,同比增长6.8%,利润总额达到5319.6亿元,同比增长0.6%。市场需求:电车市场需求较大,油车市场需求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2022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与上一年相比,产量增速持平,销量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规模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中国汽车智能工厂市场规模在过去5年持续增长。2016年,市场规模为150亿元人民币,2017年增长至250亿元人民币,2018年达到350亿元人民币,2019年上升到450亿元人民币,2020年则进一步增长至550亿元人民币。 未来5年,中国汽车智能工厂市场规模有望继续增长。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50亿元人民币,2022年将达到800亿元人民币,2023年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2024年将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这一预测基于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以及汽车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从过去5年的增长趋势来看,中国汽车智能工厂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未来5年也将持续增长。这表明汽车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正在加速推进,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需求在增加。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中国智能汽车工厂市场研究报告2016-2020》、《中国智能汽车工厂市场研究预测报告2021-2025》。
    开通头豹会员
    数据结果分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中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1.2%。中国智能工厂的渗透率:3c产品为26%,汽车为20%,金属冶炼15%,机器设备制造为14%,生物化工为6%。中国汽车渗透率,2018年为31.31%,2019年为36.4%.2020年为51.6%。汽车智能工厂的下游市场渗透率为38%。在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达到168.4万台,日本38.7万台,美国30.8万台,韩国30.5万台。
    根据数据得出,中国智能工厂的市场规模在不断增大,汽车行业占比也逐步增加,汽车智能工厂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市场渗透率也不断增强,上游产业链如激光器,2021年国内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888亿元,2022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1037亿元。在电子元器件中国在全球占比超过50%,产业链中游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目前该机技术还在发展期,柔性制造技术不断改造研发,中国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但装机增速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在政策和环境的趋势下,汽车工厂智能化已经成为趋势,工厂智能化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盈利效益,目前汽车智能工厂已从零部件等各部件生产到整车生产,运输,国内外各大汽车厂商已在加速完善建成自己的整车汽车工厂。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规模,2018-2025E
    Statista,头豹研究院
    下载原始数据
    中国汽车智能工厂行业规模=智能工厂规模*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
    汽车智能工厂政策梳理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1.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2015年5月):该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智能制造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2. 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2018-2020年)(2018年4月):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汽车制造业智能工厂建设取得新进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工厂,智能化率达到70%以上。 3. 《关于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的若干意见》(2019年4月):该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在整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 4. 《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2019年11月):该计划提出,要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智能制造设备、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应用,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 5. 《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6月):该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开通头豹会员
    [9]
    政策名称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与集聚发展规划( 2016 -2020年)》
    颁布主体
    工信部
    生效日期
    2016
    影响
    6
    政策内容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政策解读
    重点发力于新型工业化,旨在推动全国各地区域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强调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支持重点产业及企业的战略转型和转型升级。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9]
    政策名称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颁布主体
    工信部
    生效日期
    2021-12
    影响
    7
    政策内容
    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政策解读
    机器人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企业团,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关键零部件都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形成产业集群。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9]
    政策名称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颁布主体
    国务院
    生效日期
    2021-12
    影响
    9
    政策内容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解读
    智能制造企业可以被划分为五级,2级侧重自动化与部分数字化,3级侧重于数字化,4级以上侧重智能化,但制造业各行业间技术、痛点都不同,需要与其适配的、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的标准,以促进供应链协同,目前仍在进行动态调整。加速推进智能化制造。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9]
    政策名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颁布主体
    国务院
    生效日期
    2022-01
    影响
    9
    政策内容
    支持反向定制(C2M)、智能工厂等创新发展,增强企业柔性生产和市场需求适配能力,促进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政策解读
    大力支持和发展智能工厂,加速柔性生产的应用,不断创新,鼓励工厂改革,鼓励公司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势。
    政策性质
    鼓励性政策
    [9]
    政策名称
    《关于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工作通知》
    颁布主体
    工信部
    生效日期
    2022-04
    影响
    5
    政策内容
    优先点以发布、研制中的国家标准,配套应用相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形成一批推动智能制造有效实施应用的“标准群”。
    政策解读
    支持符合中国标准的企业优先开始并加速完成智能化工厂的改造,并带动其他产业智能化,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群。
    政策性质
    鼓励性政策
    [9]
    政策名称
    《关于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通知》
    颁布主体
    国务院
    生效日期
    2022-06
    影响
    7
    政策内容
    发展智能制造 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平台 ,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链。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推进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政策解读
    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制造智能化,数字化,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和研发,建造一体化智能制造平台。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汽车智能工厂竞争格局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中国汽车智能工厂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逐渐形成。目前,中国市场领先企业主要是一些大型汽车生产厂商,如上海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投入。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如比亚迪、小鹏汽车等,它们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方案和创新思路。 市场竞争情况激烈,尤其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应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汽车智能工厂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为454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100亿元。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也将逐步被各企业争夺。据机构分析,目前中国智能制造市场前五名的企业市场份额约为50%。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9-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开通头豹会员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中国竞争优势不足,中国国内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强。激光器,传感器,以及最新出现的工业机器人等国外占领市场份额大,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的发达国家,如美国IPG的激光器市场占比达28.6%中国主要在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以及焊接喷漆等零件和环节市场份额占比达,如中国宁德时代的电子元器件已成为行业巨头,2022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达22954.0亿,以立讯精密为首。上市企业有宁德时代、立讯精密、IPG、小鹏汽车等,其他正在筹资上市。
    汽车智能工厂行业竞争格局形成原因主要为1.行业技术的更迭换代。汽车工厂从传统的人工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到整车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运输,运用了新型数字化网络,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制造技术,工厂制造执行系统,车间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3d打造金属技术等。2.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的实施2016年,中国工信部发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与集聚发展规划( 2016 -2020年)》,该政策着重强调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支持重点产业及企业的战略转型和转型升级。在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工程,加速智能工厂的建设,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业的发展。3.资本市场对行业的影响。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投融资交易数量高达531起,其中融资事件364起,并购事件41起,成功上市和已进入上市流程事件126起。在融资金额方面,IPO融资约达352.18亿元,战略融资约为21.29亿元,股权融资约为2.2亿元,定向增发融资约为2.15亿元;其中企业应用软件及服务、通用智能装备及集成解决方案、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集成领域的融资金额较多,分别占总体的34%、21%和12%。4.品牌影响力。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得出,宁德时代作为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以1872.9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百强榜第21位,超过了同在榜单内的比亚迪、上汽、北汽、长城、长安、吉利等6家整车制造品牌,比亚迪位列23位紧随其后,上汽集团位列24位,立讯精密位列53位,通威股份排列54位,吉利汽车位列92位。汽车品牌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行业竞争以及订单数量的需求和自己的议价能力。2023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电池装车量为46.6GWh,同比增长35.9% 。同时,市场份额为35%,以在全球电池装车量中超1/3的占比,继续位居全球市场首位。比亚迪电池装车量为21.5GWh,同比增长高达115.5%,排名第二。
    目前全球正在处于“工业4.0”时代,从以前的1.0到现在的4.0发展进程,制造行业将不断智能化,创新化。预计汽车智能工厂行业未来行业规模将不断扩大。2023年汽车智能工厂行业规模将达到227.17美元,2024年将达到264.09美元。产业链各端将趋于垄断。产业链上游的激光器和电子元器件等核心零件行业已经趋于垄断,博世带领的激光器垄断,宁德时代企业对电子行业实行垄断。若中国本土化行业不加速创新技术的研发和企业在产品结构的改革,中国企业在智能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将减少。
    上市公司速览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0750)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890.4亿元
    8,903,846.53万元
    同比增长(%)
    82.91
    毛利率(%)
    21.27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3197)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11.9亿元
    118,686.91万元
    同比增长(%)
    22.95
    毛利率(%)
    28.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0104)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1.5千亿元
    14,591,647.51万元
    同比增长(%)
    -20.03
    毛利率(%)
    9.83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002475)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499.4亿元
    4,994,232.52万元
    同比增长(%)
    20.05
    毛利率(%)
    10.03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00747)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7.9亿元
    78,587.26万元
    同比增长(%)
    12.06
    毛利率(%)
    23.7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002594)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1.2千亿元
    12,017,360.80万元
    同比增长(%)
    79.83
    毛利率(%)
    17.86
    小鹏汽车有限公司 (09868)
    总市值
    2.8千亿
    2791.25亿
    营收规模
    268.6亿
    26,855,119,000.00
    同比增长(%)
    27.9500
    毛利率(%)
    -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688777)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14.5亿元
    144,570.78万元
    同比增长(%)
    47.30
    毛利率(%)
    33.33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002747)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9.9亿元
    98,598.66万元
    同比增长(%)
    22.53
    毛利率(%)
    33.57
    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88162)
    总市值
    -
    营收规模
    6.7亿元
    66,795.07万元
    同比增长(%)
    21.63
    毛利率(%)
    17.87
    汽车智能工厂企业分析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1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公司信息
    企业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1150000万人民币
    企业总部
    市辖区
    行业
    汽车制造业
    法人
    陈虹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607200463N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
    成立时间
    1985-02-16
    品牌名称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1、开发、制造、销售汽车、零部件、配件、附件,并提供售后服务;2、出口汽车、零部件、配件、附件和冲压模具;3、进口汽车零部件、配件等。进出口业务(不含分销)。【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查看更多
    融资信息
    显示表格
    显示表格
    显示历程
    显示历程
    融资时间披露时间投资企业金额轮次投资比例估值
    -2016-03-29上汽集团未披露战略融资--
    战略融资
    未披露
    2016-03-29
    竞争优势
    1.激光焊接技术:使不同钢板之间的连接处达到分子结合的状态,大大提高车辆结合的精度,可明显改善震动及噪声,并确保连接工艺焊缝的美观度和光洁度。2.拥有整装工厂。使用162把高精度枪,对打紧的螺栓扭矩值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确保螺栓的扭矩值稳定可靠。每一颗螺栓的拧紧扭矩数据,被实时保存至服务器,保证了重要信息15年可追溯,随之后的需求可随时调出数据使用。所有的数据存储在云端,并通过无线WIFI网络,配合RFID无线射频技术自动识别车型,完全自动化,零偏差。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提高了底盘安装的稳定性和一致性。3.顺应国家政策,开展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新能源车全年销售达到107.3万辆,新能源占比公司汽车30%。
    2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公司信息
    企业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467000万人民币
    企业总部
    市辖区
    行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
    法人
    王昊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115MA1H9YGWXX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法人独资)
    成立时间
    2018-05-10
    品牌名称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配件零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电机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充电桩销售;机动车充电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集中式快速充电站;机动车修理和维护;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二手车经纪;机动车鉴定评估;机械设备租赁;机械设备销售;非居住房地产租赁;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电子产品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食品互联网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箱包销售;玩具销售;母婴用品销售;个人卫生用品销售;珠宝首饰零售;五金产品零售;文具用品零售;玩具、动漫及游艺用品销售;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礼品花卉销售;家居用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通讯设备销售;汽车装饰用品销售;金属制品销售;电动自行车销售;非公路休闲车及零配件销售;广播影视设备销售;日用口罩(非医用)销售;眼镜销售(不含隐形眼镜);钟表销售;自行车及零配件零售;户外用品销售;通信设备销售;家具销售;灯具销售;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风动和电动工具销售;风机、风扇销售;计算器设备销售;照相机及器材销售;照明器具销售;渔具销售;洗车设备销售;光学玻璃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汽车零部件研发;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日用百货销售;针纺织品销售;服装服饰零售;鞋帽零售;工艺美术品及礼仪用品销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化妆品零售;宠物食品及用品零售;家用电器销售;办公用品销售;办公设备销售;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可穿戴智能设备销
    查看更多
    融资信息
    显示表格
    显示表格
    显示历程
    显示历程
    融资时间披露时间投资企业金额轮次投资比例估值
    -2018-09-11未披露46亿人民币天使轮--
    天使轮
    46亿人民币
    2018-09-11
    竞争优势
    1.技术优势。研发出数字孪生建模虚拟生产联合多层厂房实现信息传递,自动化生产达到75%,冲焊涂用工业机器人代替,采用一体式压铸底板减少称重,降低成本,混合生产线。2.产业链供应强且连接紧密。产业链中上下游由该行业代表企业供应,如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数控机床领域的海天精工。3.一体化平台研发:将研发,生产,物流三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连接,使数据传输高效而精准。从技术研究室到车间再到试用场地,一站式的产品研发提高了效率,控制成本。4.订单时效性。根据订单的时间顺序配置参数,分拣零件,减少人物料的成本。
    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
    公司信息
    企业状态
    存续
    注册资本
    244047.1007万人民币
    企业总部
    宁德市
    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法人
    曾毓群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50900587527783P
    企业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成立时间
    2011-12-16
    品牌名称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
    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燃料电池、动力电池、超大容量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电池管理系统及可充电电池包、风光电储能系统、相关设备仪器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锂电池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测试服务以及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查看更多
    财务指标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Q1)
    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
    0.85
    0.73
    0.77
    0.94
    1.14
    -
    -
    -
    -
    -
    资产负债率(%)
    88.3341
    82.7241
    44.7637
    46.6981
    52.3573
    58.375
    55.82
    69.895
    70.562
    67.398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
    557.9343
    160.9028
    34.3967
    48.0796
    54.63
    9.897
    159.056
    152.075
    82.912
    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
    -
    1609.9376
    206.4345
    35.9817
    -12.6592
    -
    -
    -
    -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
    154.3342
    87.2875
    117.4666
    128.1276
    79.8952
    57
    70
    48
    45
    54
    流动比率
    2.0215
    1.029
    2.1371
    1.8465
    1.7343
    1.572
    2.053
    1.19
    1.311
    1.343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0.6945
    0.47
    1.15
    1.2
    5.1554
    6.1
    7.912
    18.409
    25.06
    8.584
    毛利率(%)
    25.7337
    38.6415
    43.7004
    36.2891
    32.7881
    29.0584
    27.76
    26.28
    -
    -
    流动负债/总负债(%)
    36.8659
    74.5584
    79.5708
    77.14
    80.357
    77.086
    62.886
    69.448
    69.748
    67.216
    速动比率
    0.4926
    0.7785
    1.035
    1.4877
    1.4442
    1.32
    1.812
    0.921
    1.052
    1.122
    摊薄总资产收益率(%)
    1.9326
    16.463
    15.6647
    10.7195
    6.0478
    5.205
    4.329
    6.863
    6.764
    1.583
    营业总收入滚动环比增长(%)
    -
    -
    -
    41.3966
    7.1499
    2.7037
    -
    -
    -
    -
    扣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
    -
    -
    -
    -
    -11.2292
    -17.0444
    -
    -
    -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23.72
    130.37
    69.55
    18.99
    11.75
    12.78
    -
    -
    -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0.7755
    1.8736
    2.0084
    1.6412
    2.0937
    2.4942
    6.876
    12.9178
    4.0332
    净利率(%)
    6.4103
    16.6684
    19.6145
    20.9736
    12.6165
    10.9476
    12.1303
    13.7015
    10.1819
    11.3216
    总资产周转率(次)
    0.3015
    0.9877
    0.7986
    0.5111
    0.4794
    0.523
    0.39
    0.562
    0.723
    0.143
    归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
    -
    -
    -
    72.1686
    -31.2774
    -19.5223
    -
    -
    -
    -
    每股公积金(元)
    -
    0.7842
    18.9273
    7.8532
    9.737
    9.7946
    17.8848
    18.5184
    36.3987
    44.4215
    存货周转天数(天)
    174.5285
    69.6338
    51.6011
    67.4992
    94.9092
    103
    122
    100
    80
    90
    营业总收入(元)
    8.67亿
    57.03亿
    148.79亿
    199.97亿
    296.11亿
    457.88亿
    503.19亿
    1303.56亿
    3285.94亿
    890.38亿
    每股未分配利润(元)
    0.2487
    0.7996
    4.8349
    3.327
    4.3348
    6.1823
    8.0022
    14.6279
    25.8925
    28.6798
    稀释每股收益(元)
    -
    -
    -
    -
    1.6407
    2.0887
    2.4848
    6.8392
    12.8795
    4.0215
    归属净利润(元)
    5442.58万
    9.31亿
    28.52亿
    38.78亿
    33.87亿
    45.60亿
    55.83亿
    159.31亿
    307.29亿
    98.22亿
    扣非每股收益(元)
    -
    0.7334
    1.8307
    1.2304
    1.5158
    1.7975
    1.9051
    5.8017
    11.8601
    3.1935
    经营现金流/营业收入
    -0.6945
    0.47
    1.15
    1.2
    5.1554
    6.1
    7.912
    18.409
    25.06
    8.584
    竞争优势
    1.成本优势。从上方的数据得出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售价和成本一直在下降,因为原材料上游涨价凶猛,所以售价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这也导致了公司动力电池的毛利率越来越低,2020年为26.6%左右。但宁德时代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强,对上游的产业进行投资,以保证成本的议价能力。2.技术优势。研发投入规模长,研发投入人员规模大。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7,878名,自2018年以来研发人员增长86.8%,团队规模领先同行。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134名、硕士学历的1,524名。2018-2020年,公司研发团队人均薪酬分别达到20.9、23.0、25.5万元/年,领先同行接近10万元/年,部分核心研发骨干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进一步分享公司成长红利。3.产能优势。2020年产能达到75Wh,2021年达到145Wh。
    头豹知识共创平台

    为各行业权威专家提供知识付费平台

    为客户提供专业领域的解答服务

    找专家解答
    成为认证专家
    1
    行业定义
    2
    行业分类
    3
    行业特征
    4
    发展历程
    5
    产业链分析
    6
    行业规模
    7
    政策梳理
    8
    竞争格局
    9
    企业分析
    正在加载...
    1
    2
    3
    4
    5
    6
    7
    8
    9
    提示信息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