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引用
文字纠错
烧碱行业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1929年,中国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现上海天原化工厂),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产品,拉开中国烧碱行业的序幕。在爱国实业家的倡导下,西山化学厂、沈阳化工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先后建成,开始探索生产烧碱。但受战乱影响,以上氯碱厂先后经历多次搬迁,生产水平受限。1949年前,烧碱平均年产量仅1.5万吨。
此阶段,中国烧碱企业主要以自发的形式开展,未取得规模效应,未受到国家支持,烧碱生产技术从欧美国家引进,以水平隔膜电解槽为主,且烧碱品质较差。
1949年中国政府鼓励化工产业发展,氯碱厂恢复重建,烧碱行业得到初步发展。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水银电解槽,烧碱纯度大幅提升,1956年锦西化工厂再次建成中国首台水银整流器,推动烧碱技术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出资6.45亿元在衢州、广州、武汉、福建、合肥、常州、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并于1959年建成,推动烧碱产能大幅提升。1974年,中国首批40台、30cm2 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产。
此阶段,中国烧碱行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在提高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电解技术和配套设备进行改进。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烧碱制备技术还处于隔膜电解法阶段,尚未在离子膜电解法上有所突破,行业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对外贸易程度加深。1984年,在国家批准下,北京化工机械厂引进离子膜电解槽生产技术,推动中国烧碱生产技术向离子膜电解技术革新。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氯碱企业纷纷从欧美日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如1986年,盐锅峡化工厂引进日本旭化成离子膜法电解技术等,推动中国烧碱行业规模化发展。截至2010年,本土氯碱企业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引进数十种离子膜法电解槽,总产能超过1,300万吨/年。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加快离子膜电解技术的研发进程。1993年,沧州大化集团采用了北京化工机械厂自主研发的MBC-2.7型复极式离子膜法电解槽,成为中国首家使用本土自产离子膜法电解槽的企业,为推广国产化离子膜法电解槽开创先河,推动中国烧碱行业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烧碱产能已超过3,000万吨/年,其中离子膜烧碱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超过50%。
引进西方先进化工技术,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烧碱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行业到了高速发展期。
政府大力支持、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中国烧碱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烧碱行业产能过剩、污染问题也受到公众关注。“十二五”以来,中国政府颁布多项环保政策,要求烧碱企业提高自身三废处理能力,同时伴随去产能政策的不断落地,烧碱行业新增企业数量及产能增速放缓。此阶段,中国烧碱行业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高污染隔膜电解技术快速被淘汰,离子膜电解技术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行业内污染大、规模小的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或被淘汰。
中国烧碱行业逐渐向优化产能结构和环保节能生产方向转移,中国烧碱行业整体趋于平稳发展。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融资信息 显示表格 显示历程 | ||||
---|---|---|---|---|
披露时间 | 投资企业 | 金额 | 轮次 | |
2008-09-11 | 中国化学 | 未披露 | 股权融资 | |
2000-12-20 | 渤海石化,长芦海晶,天津津融 | 未披露 | 股权融资 |
融资信息 显示表格 显示历程 | ||||
---|---|---|---|---|
披露时间 | 投资企业 | 金额 | 轮次 | |
2014-10-17 | 雪天盐业 | 未披露 | 战略融资 |
为各行业权威专家提供知识付费平台
为客户提供专业领域的解答服务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