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引用
文字纠错
乙烯行业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石油化工行业还处于空白阶段,化工生产主要依赖粮食和煤炭资源。化工厂通过消耗大量的粮食生产酒精以及合成乙烯,产品生产具有极大的不可持续性。1959年起,中国遭遇了3年严重自然灾害,居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煤炭供应出现短缺,粮煤化工发展遭到停滞。为了稳定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行业相关专家学者前往西欧进行访问学习,并确立了中国石油化工的发展方向。1961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兰州石化公司年产5,000吨乙烯的管式炉装置建成投产,乙烯的工业化生产在中国正式起步。
乙烯工业化生产随着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兴起,引入了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支持国内乙烯行业发展。
自兰州石化公司乙烯生产装置建立以来,中国化工行业为适应国家生产发展需要,不断对乙烯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和优化,逐渐改变了行业发展初期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状况。1976年,燕山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的11台裂解炉顺利启动,成为了全世界第一组以轻柴油制备乙烯的大型设备,得到了全球乙烯行业的广泛关注。燕山石化所生产的乙烯较同期兰州石化成本下降近一倍有余,耗电量、水用量大幅降低,产品纯度得到有效提升。该时期的中国本土乙烯生产能力虽然实现了显著的改善,但从技术独立性角度分析,中国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依然基本依赖进口,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中国乙烯行业的龙头企业,引领着中国乙烯行业持续发展,但是该时期乙烯行业对外依存度依然比较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原油开采和炼油工业得到了不断发展,乙烯生产厂商持续引进海外先进的专利技术,借助美国S&W和鲁姆斯公司的生产工艺,推动中国乙烯行业快速向前迈进。1978年,中国乙烯产量仅为30余万吨,经过20年间10%以上的高速增长,1998年,中国乙烯产量已达到377.3万吨,增长十倍有余。在此期间,中国乙烯生产的部分非核心设备,如塔器,已实现了国产化;裂解炉、压缩机、自控仪表等核心设备也实现了小规模的生产,然而其质量水平较国际大型设备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乙烯行业技术部分实现国产化,得到巨大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带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两大集团旗下众多化工企业开始对乙烯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在提升装置国产化率的同时扩充产能,逐渐实现了以压缩机为代表的大型机械的自主生产。2012年,大庆石化6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成功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首个国产大型成套乙烯生产技术的工业化成功,正式结束了中国乙烯生产技术的进口依赖。在此阶段,中国乙烯产量攀升至千万吨的水平,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中心的三大乙烯产业集群,中国乙烯行业发展水平逐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乙烯行业正式进入成熟期,中国乙烯行业发展水平逐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融资信息 显示表格 显示历程 | ||||
---|---|---|---|---|
披露时间 | 投资企业 | 金额 | 轮次 | |
2017-01-01 | - | 97.9亿人民币 | 并购 | |
2016-03-01 | 凌越资本 | 未披露 | 股权融资 | |
2014-03-21 | 磐石资本 | 未披露 | 战略融资 |
为各行业权威专家提供知识付费平台
为客户提供专业领域的解答服务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