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造假”——环境与健康的救赎

    2019-09-03 16:03
    头豹研报

    2019年中国人造食品行业概览

    2022-03-02

    人造肉行业快速发展,或将成为人造食品的新增长点

    素食主义是一种食素的饮食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人造肉及其制品依靠大豆蛋白或动物干细胞制成,既为素食主义者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动植物蛋白,又在尊重其文化信仰的同时,可为其提供肉食消费体验。随着素食主义文化影响扩大,素食人口数量增加,人造肉行业将不断发展,有望成为人造食品的新增长点。

    人造食品定义及分类

    人造食品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制成的食物,又称“仿生模拟食品”。人造食品并非通过化学原料聚合而成,其制作原理为:根据所仿生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选取含有同类成分的普通食物做原料,并通过乳化、急冷、捏合、植物蛋白提取、细胞培养及3D打印等技术加工、合成并生产。


    依据仿生对象不同,人造食品可分为人造肉及其制品、人造乳及其制品、人造水产品及其制品、人造蛋及其制品四大种类。

    人造食品分类

    来源:企业官网,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人造食品产业链分析

    中国人造食品行业参与者众多,涉及范围广泛。中国人造食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人造食品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参与主体为人造食品生产企业及人造食品加工企业,下游则涉及人造食品的零售渠道及消费者。


    中国人造食品产业链

    来源:企业官网,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

    中国人造食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原材料供应商,即为人造食品生产、制作提供必需原材料的商家。目前,人造黄油消费普及,是中国最畅销的人造食品。以人造黄油为例,其主要原材料包括油脂、乳化剂、香精、水及其它辅料,其中油脂成本较高,占据人造黄油原料成本比例约为70%,乳化剂、香精、水及其它辅料分别占原料成本的10%左右

    中游:

    中国人造食品行业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为人造食品生产企业和人造食品加工企业:(1)人造食品生产企业指利用各种原料研发、生产各类人造食品的企业。以人造肉生产企业为例,人造肉生产企业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有齐善食品、素莲食品、鸿昶食品等,这些企业均为植物性人造肉生产企业,大多以大豆蛋白为原料生产、制作人造肉及其制品。目前,中国本土动物性人造肉(又称“干细胞肉”)企业较少,这是由于动物性人造肉生产成本高,消费者难以承担,消费市场不成熟导致的;(2)人造食品加工企业以人造食品为素材,通过添加各种辅料及利用各种烹饪方式将人造食品制成可直接食用的产品或经消费者自行简单加热处理可直接食用的产品的企业。烘焙工厂是典型的人造食品加工企业,其业务通常为加工、使用人造食品制作可直接食用的预包装人造食品制品并通过零售渠道销售。目前,中国知名度较高的烘焙工厂有桃李面包、宾堡、曼可顿。桃李面包是中国本土品牌,烘焙产品价格便宜,定位中低端烘焙市场。宾堡以切片面包产品进入中低端市场,与桃李面包在华北市场展开竞争。曼可顿由比利时亚太国际集团投资成立,引进欧洲烘焙产品,定位中、高端烘焙市场。

    下游:

    中国人造食品行业产业链下游涉及人造食品及其制品销售的零售渠道及消费者:(1)零售渠道指出售人造食品及其制品的销售终端,包含烘焙门店、超市、便利店、自助贩卖机、餐厅等渠道。人造食品零售以线下渠道为主,这是由于大多人造食品如人造黄油、人造牛肉、人造鸡肉等需低温保存,经冷链运输至烘焙门店、餐厅等场所加工为人造食品制品后销售。冷链运输成本高,个体消费者无法负担,因此大多人造食品由生产企业直接向餐厅、寺庙、酒店、连锁烘焙门店等大量供应;(2)人造食品的消费者主要包含素食主义者、烘焙食品爱好者。消费者可在寺庙、素食餐厅、烘焙门店等场所直接消费人造食品制品如人造牛肉汉堡等,也可通过从自主贩卖机、超市等渠道购买预包装素食产品直接食用。


    中国人造食品市场规模分析

    随着人造黄油应用场景增加及人造牛肉、人造虾、人造鸡蛋等新型人造食品产生,并逐渐受到消费者认可,人造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加,由2014年的99.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261.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7.4%。未来五年,人造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其依据包含但不限于如下因素:(1)2018年后,西式早点、下午茶等西方饮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消费者烘焙产品消费提升,推动人造黄油行业进一步发展。(2)基于健康、环保、信仰等因素,素食主义逐渐流行,素食人口数量及消费频次不断增加,人造肉行业将不断发展。


    中国人造食品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人造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Ø 人造食品产品多样化

    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人造食品产品口味、原材料、种类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主流人造食品——人造黄油不仅模拟天然黄油口味,还可通过添加各类香精及其它辅料模拟椰奶、发酵、巧克力、蛋黄等多种口味,逐渐获得市场认可。除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外,植物油脂如棕榈油、豆油、玉米油等也逐渐发展成为人造黄油的主要原料,并结合各种工艺制成人造黄油产品。人造食品种类逐渐丰富,出现人造牛肉、人造鸡蛋、人造鱼肉等新型人造食品。目前,伴随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人口不断攀升,人造食品种类将不断增多,替代多种天然食品以减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产品产出压力。

    Ø 人造食品消费高端化

    在居民消费面临全面转型升级的趋势下,健康消费、高端消费、个性化消费理念日益流行,部分高端人造食品的健康、营养、环保等价值获得市场认可。如2018年,美国公司Finless Food研制出的人造鱼肉在成分、营养上与天然鱼肉相似,由于培养技术要求高,每450克人造鱼肉成本达到17,000美金。这些高端人造肉及其制品通过与Momofuku、Jardiniere、部分米其林星级餐厅等高端餐厅合作,进入消费市场,获得消费者青睐。

    中国人造食品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目前,中国人造食品行业存在消费观念不成熟问题,部分消费者对于人造食品缺乏清晰认知,将“人造”与“造假”、“廉价”、“低品质”混淆,对人造食品持抵触态度。此外,人造食品在口感、外形等方面与天然食品仍存在差距,人造食品相关技术尚未成熟,需进一步发展、提高从而改善消费者用餐体验。随着西方饮食习俗流行、素食主义潮流兴起,各类人造食品接受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人造食品产品呈现多样化、高端化市场趋势。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