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市场需求未满,机器翻译成优选

    2019-08-06 13:45
    头豹研报

    2019年中国机器翻译行业概览

    2022-03-02

    人工翻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机器翻译成优质替代

    中国的语言翻译服务需求仍然高涨,然而现阶段的翻译人才供给与翻译人才需求间产生较大差距,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仍缺乏,通晓小语种的翻译人员更为稀少。在翻译人才供给满足不了翻译需求的情况下,机器翻译能作为较好的补充手段,人工翻译在机器翻译的辅助下,可节省大量人工成本,提高翻译效率。

                                                                                                                           


    机器翻译定义及特征

    机器翻译指计算机程序将一种书写形式或声音形式的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书写形式或声音形式的自然语言,形式包括机器翻译形式包括词典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文本或语音的句子以及段落翻译。


    机器翻译相比人工翻译,具有以下优点:①成本低:机器翻译的成本较人工翻译成本低。机器翻译过程无需人工操作,单次软件开发即可多次使用,可减少专业翻译人员的雇佣,节省翻译成本;②易于把控:机器翻译按照规则执行,流程相对固定,翻译时间能较为精准地估算;③翻译速度快:机器翻译程序的运行速度比人工翻译速度快,用户可更快速地获得翻译结果,减少翻译等待时间。



    中国机器翻译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机器翻译行业的营收主要由机器翻译硬件产品产生,目前主要有翻译机、蓝牙翻译耳机以及翻译手机三种硬件产品。在机器翻译硬件产品中,中国的蓝牙翻译耳机以及翻译手机并不普及,产生的营收有限,而翻译机产生的营收额占市场营收总额的比例超85%。翻译机产品成为各大机器翻译厂商抢占市场红利的最佳消费级电子硬件产品,如科大讯飞、腾讯、搜狗、网易等厂商纷纷推出智能翻译机产品,当前的智能翻译机产品功能不断增强,支持多种语言甚至是方言的即时互译以及拍摄翻译等。随着智能翻译机功能的增强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智能翻译机的应用有望更进一步普及,带动机器翻译市场规模的增长。2018年,翻译机在中国的销售量近100万台,产生的营收额为15.2亿元人民币。


    中国机器翻译市场规模(按营收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机器翻译产业链分析

    上游

    现阶段,中国机器翻译行业并未诞生专门的数据供应商,数据并不对外出售,多数机器翻译算法供应商以及数据供应商与机器翻译软件供应商集成一体,厂商通过自主搜集到的数据运用于训练自主研发的机器翻译算法,并将算法内嵌于自主研发的机器翻译软件中。部分缺乏机器翻译算法能力的厂商,通过调用百度的机器翻译API来提供机器翻译软件和硬件生产基础。

    中游:

    机器翻译产业链中游包括机器翻译软件供应商和硬件供应商。由于现阶段机器翻译软件的盈利能力较低,硬件产品是机器翻译厂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多数中国的机器翻译厂商集成了软件和硬件生产能力,成为软硬一体的机器翻译供应商,如百度翻译包括百度翻译APP和百度翻译机;科大讯飞推出讯飞翻译APP和晓译翻译;搜狗推出搜狗翻译APP和搜狗翻译机、搜狗旅行翻译宝等。

    下游:

    机器翻译产业链下游市场主体为B端、G端和C端消费者,其中B端消费者主要为行业应用,但由于行业应用对机器翻译结果的准确度要求高,而目前的机器翻译水平尚未能满足行业应用的需求,因此B端的行业应用难以普及。G端消费者主要为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将机器翻译产品多应用于跨国交流场景,但众多国际交流会议论坛上呈现的机器翻译结果不佳。现阶段,C端市场是各大机器翻译厂商的主要发力点,消费级机器翻译硬件产品是机器翻译厂商的主要盈利来源。


    机器翻译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机器翻译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深度学习技术进步提升翻译质量

    深度学习的引入变革了机器翻译领域,大幅提升机器翻译质量,使机器翻译商业化成为可能。翻译准确度是机器翻译产品的核心竞争要素,过往的机器翻译的结果多受人诟病,由于翻译不准确而闹出各种争议,导致机器翻译产品的商业应用一直受限。只有在机器翻译准确度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机器翻译的商业化才能提上日程。深度学习的深入发展使机器翻译重获新生,随着翻译结果的不断提升,机器翻译产品有望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Ø 人工翻译人才不足呼唤机器接力

    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语言服务需求方对笔译和口译服务的需求较大,对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等语种的翻译服务需求较高。中国的语言翻译服务需求仍然高涨,但现阶段的翻译人才供给与翻译人才需求间产生较大差距,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仍缺乏,通晓小语种的翻译人员更为稀少。在翻译人才供给满足不了翻译需求的情况下,机器翻译能作为较好的补充手段。人工翻译在机器翻译的辅助下,可节省大量人工成本,提高翻译效率。

    中国机器翻译行业驱动因素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机器翻译行业发展趋势

    Ø 机器翻译语种更加丰富

    机器翻译模型将从资源丰富的语言向资源匮乏语言渗透,机器翻译的覆盖语种将更丰富。近年来,各大机器翻译厂商逐渐扩大翻译语言的覆盖范围,开始向小语种倾斜,提升翻译语言的丰富度。如科大讯飞翻译机支持汉语与50种语言的即时互译,支持日、英、俄、维、藏等重点语种以及23种方言与汉语的互译。腾讯翻译君支持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等15种语言和80个语种的互译。随着各机器翻译厂商对机器翻译语言覆盖范围的拓展,机器翻译产品有望覆盖更多元的语言,帮助用户实现全世界语言间的无障碍交流。

    Ø 机器翻译产品逐渐实用化

    机器翻译作为一项技术,最终将以产品的形式落地,实现商业化,产品的实用性能决定其使用价值。对于生活化场景,现阶段的机器翻译机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翻译机将更多地与生活场景结合,帮助用户真正实现语言的无障碍转换,如翻译机能帮助用户翻译菜单、店名、商品信息等,还附带语音秘书、全球景区导览等功能,帮助出国旅游用户无障碍地完成旅游生活规划以及享受出国旅游生活。

    Ø 产品逐渐支持离线翻译功能

    实现软硬件层面的离线翻译要求机器翻译厂商具备强大的平台计算性能以及离线状态下的数据存储和识别能力,对厂商的要求较高,因此离线翻译的进入门槛较高,能较好地展现机器翻译厂商的竞争优势。优质离线机器翻译将成为众多机器翻译厂商追求的目标,未来,离线翻译将成为机器翻译产品的标配,而拥有优质离线翻译能力的产品更容易抢占C端用户市场。

    中国机器翻译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在机器翻译行业较为知名的厂商较多是由原先的技术积累潜移拓展至机器翻译领域,顺带研发投产机器翻译产品。鉴于机器翻译行业商业模式未被开发,仍以机器硬件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专门开展机器翻译业务的创业企业没有软件和硬件优势,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研发投入以及产业链构建,耗费时间及成本较大,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机器翻译行业的市场规模有限,可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未来行业将呈现寡头竞争局面,没有同时具备软硬件优势的企业难以抢占市场份额。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