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行业: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 逆变器行业受汽车高压化、集成化驱动,发展机遇大增

    2022-02-14 17:59
    头豹研报

    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逆变器行业概览

    2022-04-20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核心摘要: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投资赛道,其中,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赛道也值得关注,逆变器的性能直接关系着电机的功率输出表现和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逆变器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影响功率输出,重则导致动力系统彻底宕机,因此逆变器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非常重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商,IGBT、电容和电感是核心电子元器件;中游是逆变器厂商,以国际供应商为核心,中国供应商发展较慢;下游对接各汽车整车厂。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是IGBT、电容和电感,建议关注IGBT的国产替代进度,中国IGBT的主要参与者有斯达半导、新洁能、士兰微等;电容方面关注性能更好的薄膜电容,中国薄膜电容的龙头是法拉电子;电感是逆变器的核心材料,更匹配新能源汽车的金属软磁粉芯材料将成为发展趋势,建议关注可立克、铂科新材等。产业链的中游是逆变器厂商,国际供应商中电装的逆变器业务发展最好,其占据了全球约1/3的市场份额,中国供应商中比亚迪、汇川技术、蔚然动力、阳光电源等均表现良好。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的市场规模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逆变器的单价息息相关,虽然逆变器的单价将维持在4,000-5,000元左右,但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依然让逆变器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头豹研究院预测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市场规模将达500.2亿元。

     


     

    逆变器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为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或方波)的装备,主要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一般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是电源,输出数百伏高压直流电,负载是三相交流电机,主要是永磁电机和感应电机。且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转速范围较宽,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频繁的加速和减速,工作条件比一般的调速系统更复杂,逆变器的性能直接关系着电机的功率输出表现和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逆变器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影响功率输出,重则导致动力系统彻底宕机,因此逆变器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非常重要。逆变器接收整车控制器VCU的行驶控制指令后,将动力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电动机所需要的三相高压交流电,在新能源汽车制动过程中又起到制动回收电能的作用。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要求体积足够小以确保系统可以安装到车辆上,同时逆变器也可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给新能源汽车提供合适的加速性能。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逆变器架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独包装的盒式逆变器,具有容易组装和模块化的特点,通常被很多OEM和Tier1使用,另一种是集成逆变器设计,被归纳到传动系统中,Tesla主要采用这种类型的逆变器。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产业链覆盖面较广,核心厂商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行业的上游主要为逆变器厂商提供零部件,如IGBT、电容、电感、散热器等,其中IGBT、电容和电感是核心零部件,且这三部分零部件的市场份额均被国际知名厂商垄断,中国本土厂商尚需要攻克核心技术,国产化进度有待加强。

    IGBT中,斯达半导体、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新洁能、华润微、中车时代等半导体厂商市值较高,且在不同的领域均有一定技术突破,斯达半导体的IGBT被众多车企认可,比亚迪半导体主要用于自供,极少外供,中车时代的产品主要适用于高铁、电网传输等,乘用车涉及较少,但目前也有相关的车企在和中车时代对接,中车时代有望搭上新能源乘用车的东风。

    电容相关企业中,法拉电子和江海股份的市值较高,且法拉电子薄膜电容已实现规模中国第一,全球前三,江海股份则铝电解电容和薄膜电容均有涉及,但薄膜电容占比较少。

    在电感方向,可立克和铂科新材作为软磁材料的优质供应商,有望赶超日系厂商,加快国产替代进度。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行业的中游主要是各逆变器厂商,全球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的市场份额主要被国际厂商占据,逆变器是电装的核心业务。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历史悠久,核心技术攻克,因此其逆变器行业发展较为完善。德国的博世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20年销售额达821亿美元,但单逆变器行业来说,日本的电装更为发达,其占据了全球大约1/3的市场份额,且拥有3,168项逆变器专利数量,大约是德国博世的四倍。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电气化转型,逆变器也构成了日本电装的核心业务,预计到2025年,该业务年销售额将达到1万亿日元。中国逆变器的主要参与者为自研主机厂和第三方供应商。在汽车零部件中,逆变器和控制器高度集成在一起,因此电动机控制器广义上包含了逆变器和控制器两部分,在新能源汽车中,逆变器几乎可以等同于电机控制器。电动机控制器主要由自研主机厂和第三方供应商提供。2020年配套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市场份额中,比亚迪、汇川技术、特斯拉配套量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位,搭载量分别为18.4万套、14.3万套、13.8万套,占比分别为13.6%、10.6%、10.2%,总体来看,电机控制器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格局较分散。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行业下游对接各整车厂,新能源汽车高压化趋势明显,相应地也会推动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往高压发展。在乘用车领域,车辆的普遍电压为300-400V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驱动,整车厂追求更强动力和快充性能,如比亚迪唐的额定电压超过600V,保时捷的电压平台为800V,新能源车未来更是往更高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性能直接影响电机的功率输出表现和新能源车的续航能力,因此,新能源车的高压化发展也会驱动逆变器高压化。采用SiC逆变器可以将开关损耗降低80%,整车能耗降低5%-10%。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市场规模将逐年增加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虽然逆变器的平均单价将在2021-2026年保持稳定的数值,但逆变器的整体市场规模依然在逐年增加。

     

    碳化硅(SiC)逆变器将成为行业主流

    经过发展,功率半导体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第一代化合物Si性能已经接近理论的极限,但高频性能和高温性能都较差,第二代化合物GaAs相对更成熟,主要应用于通讯领域,全球市场容量接近百亿美元。SiC是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具有宽禁带、高临界击穿电场强度、高饱和漂移率和高热导率,在大功率转换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新能源汽车是其最大的市场。SiC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渗透率稳步提升。2020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为180-200亿美元,SiC、GaN电力电子器件渗透率约为4.3%,同比提升1%。渗透率的稳步提高有利于推动SiC材料的大规模使用。

    续航和充电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关注的重点,目前乘用车主流电压是300-400V左右,但新能源车的强续航力和快充性能都驱动车企追求更高电压的车型,而对于800V及以上电高压平台,电机逆变器尤为重要。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逆变器的设计也会从650V往更高的750V及1,200V方向发展,因此性能更好的碳化硅逆变器将快速成为市场的新宠。

     

    逆变器的上市公司行业集中度低,头豹从六个维度综合考量各个公司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加全面地综合考量各新能源汽车逆变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头豹研究院从六个不同的维度分别考量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考量维度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占比35%,特斯拉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华为;从逆变器的中高端车型配套情况来看,特斯拉的逆变器完全自供,得分最高,华为配套较少,仅得66分;从电机、电控、减速器产品的覆盖度来看,特斯拉和汇川技术产品覆盖最全;从持续资金和研发投入来看,特斯拉、汇川技术、华为表现较好;从成本控制情况来看,汇川技术表现突出;从成本是否由整车企业控制来看,也是汇川技术表现最突出。综合来看,特斯拉、汇川技术、比亚迪排名前三。

     

    深度见解: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是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动力和驾乘的舒适度,一旦逆变器发生故障,将可以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各整车厂均十分看中逆变器的性能。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的核心投资价值在于逆变器永远不会被淘汰,只要是新能源汽车就一定要搭载逆变器,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同时,各整车厂也在大力推广四驱汽车,则其搭载的逆变器数量也会加倍,因此未来逆变器的发展依然十分向好。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变器行业行业格局较为分散,集中度低,但各整车厂和第三方供应商都在加急抢占市场,未来小型的逆变器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而拥有集成化优势的企业将成为主流。

     

    重点关注企业

    通过深度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内优质企业,头豹建议重点关注汇川技术[300124]、比亚迪[02594]、阳光电源300274]。

     

    推荐阅读

    三十年风雨飘摇,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何方?/ 中国新能源汽车三十年沉浮录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